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胃是癌细胞温床长期消化不良,癌前病变可


我碰过一位六十多岁的出租车司机,他长期有腹胀、打嗝的困扰,但都是自己买成药吃。后来,因为火烧心变得比以往严重,才来挂号看诊。我看他身形略显瘦小,不太像一般胃食道逆流的肥胖体型。由于他烟瘾数十年,小心起见我替他做了胃镜检查。

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胃壁就像野柳地质公园里的蕈状岩一样,凹凹凸凸,坑坑洞洞,而且分布区域很广,胃本体及胃窦都有一样的情形,我在其中一个凹洞中怀疑有病变病兆,做了多块的切片并送至病理化验。

原来,他的胃不仅有幽门杆菌感染,透过切片结果确诊是肠化生合并早期癌变。所幸发现得早,后来用胃镜手术切除肠化生细胞,并请他定期回诊追踪,直到现在都未有复发,可谓不幸中的大幸。

正常情况下,在对的地方、长对的黏膜、做对的事,各司其职,彼此之间相安无事。万一胃黏膜因故发生变异,本来应该长胃黏膜细胞的胃,长出了不应该出现在胃部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就是所谓的胃肠上皮化生。肠黏膜本身并没有错,但长错地方就大错特错。

为什么胃里会长出肠黏膜?

当胃黏膜持续被破坏、受损,就会引起胃黏膜慢性发炎。长期处于发炎的状态,会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变差,甚至成为癌细胞成长的温床。当然从慢性发炎走到胃癌这一步,绝对不是一蹴可几,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栽培」,其中包括胃肠上皮化生(GastricIntestinalMetaplasia)的出现,这是胃癌从无到有的一个现象,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

谁是肠化生的高危险群?

根据统计数据发现,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约有10至24%。肠化生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中?幽门杆菌感染、有烟瘾或酒瘾、缺乏必需维生素等,是导致肠化生很常见的危险因素。正常的胃黏膜会透过前体细胞(precursorcells)的分裂达到再生,目的在于维持胃黏膜经常性的更新,当旧黏膜脱落的时候,长出来的新黏膜补上去,能使胃黏膜的保护机制持续存在着。

不过,这个「除旧布新」的循环具有一定的频率,在正常的状态下,大约每三天进行一次,如果太「操」就可能会出问题。

慢性发炎是肠化生现象的前身

「休息,是为了走更更长的路。」这句话不只放诸四海皆适用,也很适合用在身体的器官上。很多时候,胃黏膜细胞的过劳是建立在慢性发炎上。胃就像人一样,该休息的时候就要休息,经年累月跟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在精疲力尽的状态持续工作,久了,是会生病的。当胃为了要修复因为慢性发炎而受损的胃黏膜细胞,前体细胞必须经久不息的分裂再分裂,才能一直有新生的黏膜来填补被破坏的伤口,这种超出负荷的运转,很容易导致基因的变异,长出不符合期待的肠上皮化生。

当慢性胃炎演变成萎缩性胃炎

当胃处于慢性发炎的状态时,胃酸分泌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胃黏膜细胞分泌黏液来阻隔胃酸的能力下降。胃酸属于强酸等级,若胃酸一直伤害胃黏膜,就像「软土深掘」那样,一直往下挖,挖到一定的深度就会变成胃溃疡。慢性胃炎约有10至20%会变成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指的是胃因为长期发炎,导致胃黏膜细胞的密度下降,胃黏膜细胞的功能也跟着下降,包括分泌胃酸及分泌黏液的保护机制,这会使萎缩部位反复性发炎,其中约有3%萎缩性胃炎会变成胃癌。

肠化生的确诊与治疗

由于肠上皮化生多半没有特别明显症状,经常有病人「自行判断」是消化不良或旧有肠胃问题惹的祸,以致未能积极确诊或治疗。有很多肠上皮化生是在为了别的肠胃疾病做胃镜检查时,意外被发现的。当医师透过胃镜看到疑似肠化生的病兆,会以胃镜手术做切片,取得黏膜活组织样本做病理化验,进而确诊。

胃黏膜被肠黏膜篡位的健康危机

在人体的消化道器官中,不同部位的不同黏膜有着不同的功能与机制,不论是哪一个都是消化与吸收作用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胃上皮黏膜细胞的功能不仅可以进行食物的消化,还会分泌胃酸与胃黏液,以期达成保护胃壁不受胃酸或胃蛋白酶侵蚀的危机,同时能杜绝大部分致病原或细菌的目标。当胃黏膜细胞出现变异,长了具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与潘氏细胞的「肠黏膜」,这些原本应该长在肠道里的细胞,长到了胃部,就会使胃部逐渐降低或失去原本应该具备的功能。

追「根」究柢才能延缓恶化

在确诊有胃肠化生之后,找出「根本原因」是很重要的。从正常黏膜到慢性发炎,再到肠上皮化生、胃癌是一个时间不算短的过程,并不是说变就变,即使目前没有根治肠上皮化生的方法,但找出并改善「变的关键」,是很有机会预防肠化生持续恶化或发生癌变。此外,定期检查与追踪也非常重要,针对有肠上皮化生的病人,医师通常都会根据化验结果来评估病情与病程,建议最适洽的回诊与照胃镜的频率,并不是每一个肠化生的病人都要频繁的做胃镜检查。

胃肠化生会好吗?

胃肠化生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也就是得到了就是一辈子。不过,由于癌变机率小于3%,通常建议以胃镜做定期追踪。临床上,专业医师会依癌化风险来建议追踪频率。另外,可以透过「内视镜黏膜切除术」来治疗肠化生。临床上,我遇到有高度分化不良的情形时,会以此手术来切除病变黏膜以达根除的目的。过去曾有研究指出,以烧灼巴瑞特食道的方式去治疗胃的肠化生,结果只能治疗一些分化不良的细胞,并无法降低肠化生分布的情形,故现今并不建议用射频烧灼的方式治疗肠化生。

终结改变的关键,让胃的刺激变少

胃里环境的刺激会影响肠上皮化生的恶化进程。面对已经有肠化生的病人或肠化生的高危险族群,通常都会建议在「抓到」肠化生的根本原因后,透过治疗或生活习惯调整来改善胃里的环境。如在确认有幽门杆菌存在后,会以彻底杀菌的根除治疗法,这被证实有助于改善肠化生的状态。除此之外,会建议病人尽量减少烟酒与盐分的摄取,增加新鲜蔬果与维生素C的补充,这些都有机会达到预防或逆转肠化生的效果。就算是走到难以逆转的阶段,也不需要灰心丧志,因为透过积极且适当的治疗,胃癌的发生可以被延缓的。

肠化生与癌症的距离

从慢性发炎发展到胃癌,需要的时间并不算短,途中至少会经过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分化不良)这几个阶段。即使是已经有肠化生演变成恶性肿瘤,仍会持续好几年的癌前变化。虽然不是所有的肠化生都会走向癌变的结果,但透过消化道早期癌的研究,得知肠化生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生有高度的关系。

癌前病变不等于就是无期徒期

癌前病变并不是癌症,而是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的过度期,这个过度期往往是影响「未来情势」的关键,其中「如何处理」更是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巴瑞特食道(食道癌)、肝硬化(肝癌)、腺瘤性瘜肉(肠癌)、黏膜白斑(口腔癌)等都是消化道常见的癌前病变。由于这个阶段大部分变化对人体几乎无害且无感,故经常会因为被忽略而错过黄金治疗期。也就是说,肠上皮化生虽然不一定就等于会变成胃癌,但没有及时处理或控制,变成胃癌的机率是比一般人高的。

发现肠化生后,就要经常照胃镜追踪?

胃镜检查对于胃部疾病的早期发现是非常有利的,在于诊断早期胃癌、消化性溃疡、胃食道逆流、胃瘜肉等准确率超过95%以上,肠化生现象同样能透过胃镜筛检来发现。不过,这并不代表有这些疾病的人需要频繁做胃镜追踪,胃镜毕竟属于侵入性检查,不建议短期内反复进行。针对肠化生病人而言,除了容易发展成胃癌的高危险族群,建议维持每年照一次胃镜做追踪,其余低风险族群每二至三年做一次胃镜即可。

那些「更」容易从肠化生变胃癌的人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在高龄族群的比例不算低,而且经常合并有慢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肠化生现象会使正常胃黏膜应该有的功能被局限,无法达到解毒的效果,长久累积下来,病人胃里就会形成致癌物质,致使胃癌的发生。有肠化生现象的人罹患胃癌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六至十倍,每年约千分之二的风险,十年约百分之二。若属于胃癌高危险族群,风险还会往上提升,其中不完全型肠化生风险高出完全型三倍,广泛性肠化生风险高出单一分布性二倍,有胃癌家族史风险高出无家族史四倍。

不完全型肠化生指的是肠化生细胞没有分泌小肠的消化酵素,细胞长得像大肠细胞,没有纤毛,这种类型的肠化生在西方国家并非常态型报告,与细胞分化不良不同。根据研究指出,若属于不完全型肠化生,提高约三倍的癌变风险。

广泛性侵犯的肠化生指的是肠化生的区域包括胃的本体部及胃窦处。根据研究数据指出,广泛性侵犯的肠化生病人,相对于只有出现在胃窦处的肠化生病人(单一分布性),约提高二倍的癌变风险。

肠化生病人有血亲得胃癌,后续癌变的机率确实会比其它人高。根据研究发现,若一等亲(父母或子女)有胃癌病史,肠化生癌变成胃癌的风险约会高出没有家族病史的人四倍之多。

咨询台湾专家请找专业的服务机构,

确保安排合适您的专家医疗团队,

尊享安心的治疗过程绝非是个梦。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zl/898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