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不同原因引起的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的一组症候群。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动力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由于病因、部位、类型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共有的是腹痛、呕吐、腹胀、减少或停止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滞,严重的可出现感染、中毒和休克。
祖国医学中归属“便秘”、“关格”、“肠结”、“腹胀”等范畴。认为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燥屎内结、虫团聚集等使肠道肠腑气血瘀滞、传导失常、通降受阻、气机痞结、水津潴留、闭阻肠腔、梗阻不通。如果在生活中进行合理的调养,可预防肠梗阻的发生。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可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钾、钠、氯)、血糖、血淀粉酶、凝血功能。
(4)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5)立位腹平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沉,血清铁,动脉血气分析;肝胆脾胰超声,钡灌肠或结肠镜,胃肠动力检查,全腹CT等。
二、艾灸法
取足三里、天枢、下巨虚为主穴,呕吐加内关;便秘加大肠俞、支沟;阵发性腹痛加三阴交、气海;肠鸣腹胀加太白。每日施灸2次,每穴5~10壮。
三、起居调护
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饱餐后避免立即作剧烈运动。纠正便秘,预防并及时治疗肠蛔虫病,早期发现和治疗肠道肿瘤,梗阻发生后宜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
1、在肠梗阻缓解前禁食、禁水,卧床休息,以免病情加重。及时请医生治疗。
2、缓解后勿激烈运动,逐步给予全流、半流饮食。
3、有呕吐者,吐后应立即将口腔清洗干净,以免臭味刺激。
4、有肠蛔虫者,应驱虫。
四、饮食调养
1、豆油、藕粉适量。豆油加藕粉,调成糊状,1次服60毫升豆油藕粉,1日3次,同时进行流汁饮食。治蛔虫性肠梗阻。
2、橘花3克,红茶3克,建曲6克,用白开水冲泡,每日1剂,代茶饮。
3、鲜胡萝卜克,白糖50克,将胡萝卜洗净去皮,切成2厘米见方小块,用干净纱布包裹,绞取汁液,将白糖入汁,拌匀即成。经常饮用。
五、推拿疗法
1、阵发性腹痛发作时,先用点穴法止痛。患者仰卧,用拇指点按内关、天枢、足三里至疼痛缓解后,再行其他手法。患者慢慢翻向侧卧位,先在背部两侧脾俞、大肠俞、小肠俞等穴位处有拇指按揉,以酸胀得气为合适。患者仰卧,在腹部环脐用手掌摩抚,宜顺时针方向操作,也可配合大鱼际或掌根揉法。用拇指轻缓按揉腹部天枢、气海、中脘穴,而后按揉双侧足三里。
2、患者仰卧,在腹部做反扭转方向推拿,双手掌平放于腹壁上,进行绕腹四周推拿,手法由轻而逐渐加重,但用力不可过大。可配合体位的多次改变,以助膨胀肠袢之回旋复位。腹胀显著,有腹膜刺激征者不宜用此法治疗,只用于痞结型肠梗阻。
3、患者取膝肘位。医生立病人左侧或跨于病人之上,双手捧腹,向上托起,然后放松,如此上下颠簸数次后,再将腹部左右摇晃,如此反复交替进行,连续5~15分钟,休息15~30分钟后进行,至少连做3次。
六、中药灌肠
1、功效:将中药直达患处,起到缓解腹痛、行气通便的作用。
2、方药:根据病情辨证选方。
3、用法:一剂煎水ml,制成灌肠液,以ml作灌肠,保留30分钟,每日2次。
七、中药外敷
可选用中药单味(如生大黄、芒硝、吴茱萸、生姜、葱白等)或复方(可参考上述中药方剂)研末,调以鸡蛋清或蜂蜜,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患者上腹部(中脘)、脐部(神阙穴、天枢)紧贴皮肤,进行热敷,30min/次,每日1~2次,共5天。(实热内结者不适用)
八、气功调护
仰卧,松衣解带,两目微闭或看鼻准。用顺呼吸法,吸气时默念“静”字,舌尖抵上腭,意念从尾椎骨的长强穴引气,沿督脉从百会穴导气沿任脉下行,然后意守丹田,呼吸要逐渐达到细、匀、深、长。
九、中药胃管注入
禁食患者,可按上述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每剂熬煎ml,冷却至适宜温度,经胃管内注入,每次50mL,闭管保留2~3小时,3次/天,直至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缓解,肠鸣音恢复,大便通畅。
十、中医辨证非处方中成药推荐
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推荐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推荐中成药:莫家清宁丸等。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推荐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推荐中成药:麻仁滋脾丸等。
十一、常用单验方
1、番泻叶15~30克(儿童酌减),开水冲服。如果水煎时,水开后入药,用水~毫升,不宜过多,不宜久煎,水开即可。主要用于粘连性肠梗阻和蛔虫性肠梗阻。
2、鲜萝卜14克,芒硝6克,水煎至毫升,每日服2~3剂,日服2~3次。适用于蛔虫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
3、防风、羌活、厚朴、芒硝(冲)各10克,木香、川军各12克,砂仁3克,水煎服或胃管注入,每日1~2剂,治单纯性肠梗阻。
4、大黄、木香各9克,炒莱菔子12克,加水毫升,先煎炒莱菔子15分钟,再放入木香、大黄煎10分钟。取药液毫升,分两次服下或从胃管注入,两次间隔时间6~8小时,每日1剂,重者1日2剂。治老年性粪便性阻塞、单纯性肠梗阻。
5、生大黄粉15克,炒米粉9克,蜂蜜60克。将大米炒香(勿焦),研成粉末,合大黄粉调入蜂蜜内,加适量温开水搅匀备用。每小时服1次,分12次服完,每天约服1汤匙,服至排出蛔虫为止。若服完1剂未见排出,可以再服。
注意:家庭保守治疗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变化,一般观察不超过4~6小时,单纯性梗阻可观察24~48小时,如果梗阻不能缓解,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内服汤剂
注意事项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内服中成药
注意事项
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天津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白癜风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zl/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