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放射影像科介入治疗团队再传佳音。在普外科主任郑功敬和放射科主任苏宇的指导下,成功为一位肠梗阻患者实施了该院首例“DSA引导下肠梗阻导管植入术”,此例手术的开展是市一院介入治疗团队的一个创新,填补了市一院介入治疗在肠梗阻治疗领域的空白。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
患者杨某,女,56岁,卵巢癌根治术后,复发并全身多处转移4月余,一直接受化疗,因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10天收住我院治疗,经腹部CT检查提示小肠梗阻。考虑到患者年龄偏大,体质虚弱,肿瘤多处转移,外科手术风险大且并发症多,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同意在DSA引导下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手术。
△放射影像科介入治疗团队正在实施DSA引导下肠梗阻导管植入术
△DSA引导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前后对比图
手术在DSA引导下将肠梗阻导管置入空肠上段,并妥善固定,在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后,导管末端接负压吸引器,引流通畅,引出淡黄色液体约10ml。整个手术历时约30分钟,过程顺利,患者无明显不适。
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后4天,患者腹痛、腹胀减轻,肠梗阻症状较前明显缓解,共引流出肠液约ml,测量腰围约87cm,较术前减少10cm。
△患者术前、术后腰围对比图
△放射科医生正在为患者引流
此例手术的开展,标志着市一院放射影像科介入治疗团队在介入治疗领域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对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肠梗阻患者的评估、治疗、长期管理都达到了较高的专业水准。
放射科-
相关链接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不但易导致体液和电解质丧失,引起肠管组织损害,严重时还会出现脱水、休克、肾衰竭等,致使全身性生理功能紊乱,甚至造成肠壁缺血坏死、感染性休克或死亡等后果。
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措施之一,普通鼻胃管因其长度限制,仅能吸引胃内积存的胃液及气体,减压效果不是很理想。传统手术因术后易粘连造成梗阻再发,也不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DSA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可根据患者梗阻部位不同给予选择行经鼻或经肛置入,无切口,无疼痛,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肠梗阻导管应用作为一种新的肠梗阻治疗措施,使部分肠梗阻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得到治愈,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即使针对恶性肠梗阻患者,虽然不能耐受造瘘手术,但是肠梗阻导管的置入也可以减轻小肠的压力,缓解梗阻的症状,而且当导管停留在梗阻部位后,患者即可进食糖水、盐水、果汁等,这样患者就可带管生存,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质量。在临床中,该手术不但可以通过减压吸引治疗肠套叠、术后肠粘连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小肠梗阻,还可以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中进行空肠营养支持。对大肠癌引起的恶性梗阻,通过经肛门型的肠梗阻导管迅速通畅肠道、消除肠管水肿后再手术,得以避免以往需先肠造瘘、要开两次刀的痛苦。肠梗阻患者在插入导管后如恢复顺利,很快就可以进食流质食物如稀饭等,通气排便后即可拔出导管。
来源:医院
编辑:向红玉
值周:胡亚玲
主编:李胜总编:罗宗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zl/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