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 大肠梗阻医院 > 五积散李先生万病用一方
当前位置: 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 大肠梗阻医院 > 五积散李先生万病用一方
转自五味学苑
李先生万病用一方
摘自《医林旧事:那些远去的中医大师们》
李二先生者,岳池啸马乡(解放后划属合川县肖家镇)人也,世居啸马寨下干坝子,清末岳池、合川间名医。因幼时出痘,面部痘疮搔破而留下疤痕,兄弟三人,先生行二,时人遂呼为“李二麻子”,久之而忘其大名。其治病也,无论外感内伤,男科女科,恒用一方治之,那方药便是古方“五积散”。为简便书写,二先生将其方药刻板印刷,再据来诊者病情之寒热虚实,于方后增书引经草药数味。病者服后无不效者,因而求治者甚多。
五积散出自《局方》,方中含麻黄汤、平胃散、二陈汤、四物汤诸方主药,功能表散风寒,内和气血,故凡外感风寒湿邪之疾,内伤生冷之证,以及妇人经带,男子寒疝等疾病,用之得当,无不效若桴鼓。无怪乎,李二先生选中此方来医治百病。(近代名医蒲辅周亦推崇此方。)
先生为人谦和,素性仁慈,心系病家。凡病家有请,无论贫富、远近,咸往诊之。先生诊病不计诊金,因而延请者贫病居多。中年后,出诊每以驴代步。驴项系一铜铃,一路叮当作响,沿途群众闻得铃声,便知先生路过。若有病者,路请先生,先生辄驻足诊之,诊毕,仍出印版处方一张,方后添上几味药引,付与病家,又骑驴而去。
春夏疾病流行,诊务繁忙,当天所请病家,白天未曾走完,夜则继之。或夜半人乏,或驴困不前,便于路旁树下,庙门桥脚,栓驴歇息。务将所请病人,尽早诊治。其心系病家,盖如此也。
逢场天,二先生在啸马街上某药店坐堂,药店内常病人盈门。先生药方本已印好,只需据病加些药引,因而诊病较快,而药店常因五积散药味较多,检一剂药需费些时间,因令不少病家等待半天。故尔药店老板与店中伙计,常于闲天将五积散原方预检数十包,俟逢场拥挤时,将预包之药付与病家,只需告知所加引子。即使这样,逢场天也令伙计们忙到太阳偏西,方能吃上午饭。生意如此兴隆,店主自然喜欢,小二未必高兴。
有一新来学徒,人小力弱,不克耐劳忍饥,背着主人时有怨声,恰被二先生闻得。先生虽然不悦,却未言语,遂连续三场不曾上街坐堂,药店生意顿转冷清。店主查明原因,立即提上礼品,登门赔礼,恳请先生原宥,先生方允上街坐堂。
松龄何先生与二先生,同住啸马寺山丘之下,何先生住山丘之东面,李先生住山丘之西麓。何先生学识渊博,论病析因,头头是道,处方用药,丝丝入扣,大有儒医风范。因对李先生,持一方治万病,多有轻慢之意。每以草医目之。虽“鸡犬相闻,老是不相往来”。而二先生自知文墨不如何老精深,理论亦不如其透彻,因而也不与何先生一论高低,但其精于草药性味、功用,虽持一方通治百病,然据病加减,十分灵活,故尔疗效也非一般。
一年秋天,何老夫人患上疟疾,松龄先生总觉夫人年老体虚,顾忌甚多,方中总不离补,因此连服几剂,也不见好转。一日何先生出诊未归,夫人卧病在床,忽闻一阵铃声,由远而近,知是李二先生路过于此,即叫下人路上拦请二先生来诊。二先生知是何老夫人所请,自然不敢怠慢,仔细诊后,照例摸出一张印版处方,添上几味草药,嘱咐一番,便就离去。
何老夫人叫下人捡回药,立即煎服,并按李二先生吩咐,卧床温覆,通身得汗,病竟豁然。晚上松龄先生回家,夫人这才向其告知真情。何先生详审其方,乃曰:“儒医草医俱不可废。各有所长也。”乃打轿李府,亲致谢意。自是,二人遂成挚友。
“文人相轻”,“同行生嫉”,古已有之。有书记载:叶天士,薛生白,二人年龄相仿,比邻而居,俱为清初江南名医,但其早年,互相轻慢,互不往来,叶天士将其书房命名曰“踏雪斋”(薛生白名薛雪)。薛生白亦不相让,也将书斋提为“扫叶山书房”。有一年,叶母患病伤寒,天士连治不愈。一日,下人又去检药,途中遇见薛生白,薛问:“汝家何人生病,如何日日捡药?”下人见是薛先生,连忙回答:“老夫人病已多日,叶先生用药多剂,总未见好。”
薛先生遂细询叶老夫人病情及治疗经过,又要过下人手中处方,一见便说:“唉!叶桂胆小误母啊,此病非承气急下,断难活命。”下人闻言立即返回家中,将路遇薛先生及其话语一一转告主人。叶桂听后恍然大悟,连说:“生白说的是,生白说的是,吾不及生白!”即照薛生白之意,另开承气方药,果然一服泻下燥屎,病即转愈。叶天士遂劈下“踏雪斋”匾额,亲自登门道谢。薛生白自然也除去“扫叶山”牌子。二人从此结为密友,传为佳话。
何、李二人之由相轻而相善,颇类叶薛故事。
五积散真心是个好方子
摘自《来春茂医话》
五积散首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书云:“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处方:苍白术各15g,桔梗18g、麻黄、枳壳、陈皮各15g、厚朴、干姜各12g、姜半夏、茯苓、甘草、白芷、当归、白芍、川芎、肉桂各9g。(按:配方剂量与原方有所出入,例如原书苍术为72g,改为苍白术各15g,系根据我的经验配制,白术健脾较苍术强,苦甘性缓;苍术辛苦性烈,故前者补多于散,后者散多于补,若脾虚湿困,补运兼施,宜二术同用。)
制用法
(1)上药共粉碎如黄豆般大粗末,文火炒黄发香即可收贮,勿泄气。成人每日用30g煎水去渣分2—3次服完。(2)碾细过筛为细末,收贮勿泄气,成人每次服3—5g,开水送下,或用生姜、红枣、葱头等煎汤为引,依症情选用。
验案举例
1、慢性胃肠炎兼带下证年土改时,我们配合下乡防病,在昭通大寨公社,该地是高寒山区,气候严寒,治一李姓妇,年34岁,结婚十年未生育。大便溏泄已有四年,每日3—5次,无脓血,腹部鼓胀疼痛如妊娠状,按之则觉舒适。并下白带甚多,似米泔水般清稀。患者消瘦,怯冷,乏力,舌淡白,苔腻,脉沉细而缓。证属脾肾虚汗作泻,予五积散细末,每次服一包,日二次,早晚用姜枣汤送服,每包重6克,一周后症情明显减轻,腹胀消退,大便白带均减少,再给药一月继续服用。于53年夏季复诊时病痊愈,面色红润,身体健康。
2、寒热似疟魏××,男,52岁,教师。
于年前来我院门诊。初诊:患者每日下午黄昏时先恶寒、后发热,体温测量在38.5℃左右。烧至一小时即出汗退凉,如疟状,同时感到两臂及腰酸痛,并咳嗽、胸闷、痰带风泡,胃纳呆滞,饮食少思,舌苔白厚,脉虚数。如此已一月有余,经注射复方奎宁,中药服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未效。证属寒湿阴邪客于经络,表里俱寒。予五积散粗末60克,每天煎服30克,葱姜为引,两剂服完,病竟豁然。
体会五积散是一张综合性的大复方,用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健胃,祛湿,除胀满,消食积;参以二陈汤(法夏、陈皮、茯苓、甘草)祛湿化痰,专主内伤生冷;又合桂枝麻黄各半汤去杏仁,姜、枣加白芷,兼治外感寒邪,解除头身疼痛;加以四物去地黄,而合甘草干姜为治血中受寒之圣药;并配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利胸膈,调气除满,以祛痰积气积;内藏桂苓甘术汤以涤饮散邪;小半夏茯苓汤令未尽之饮取之从小便出,此虽内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综观全方,结构严密,运用曲当,颇为广泛。
本方虽为痰、寒、食、气、血五积而设,但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治之。日人龙野一雄用治腰部冷痛、心腹痞闷、寒证、腰痛、坐骨神经痛、胃炎、带下、月经不调(《中医临证处方入门》)。
据所见,在农村行医者大都备有五积散,该方运用范围广泛,医生乐用,群众欢迎,为常用有效验方。五积散气味辛温,既发汗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去寒湿之效方。陈修园云:“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皮毛,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实者宜五积散(《时方妙用》),又云”表里俱寒,外而头项强痛,内而肚腹亦痛,较桂枝证更甚者服此汤”(《时方歌括》)。
我对五积散的经验和体会
摘自《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
五积散初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门》。本方主治气、血、痰、食、饮五种病邪的郁积,医以五积散命名,为宋元以后历代医家常用的名方之一。笔者也喜用此方,薄有体会,通过进一步学习,更觉过去对该方认识的狭隘。本文拟在温习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临床实践的点滴经验和体会,做一简单介绍,以就正于同道。
一、局方五积散的处方和主治
1、处方苍术(米泔水浸,去皮)二十四两,桔梗(去芦)十二两,麻黄(去根节)、枳壳(去瓤炒)、陈皮(去白)各六两,干姜(爁)、厚朴(去粗皮)各四两,白芷、川芎、芍药、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甘草(炙)、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
以上除肉桂、枳壳、陈皮别为粗末外,一十二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黄,摊冷,次入桂、枳、陈皮,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日二三服。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如伤寒时疫,头疼体痛、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同煎;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红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
[橘泉按]局方五积散的炮制方法,后人称之为熟料五积散,与生料五积散之不加炒至黄色者,应用上略有区别。以温散寒邪为主者用熟料五积散,以发散风湿为主者用生料五积散。
本方处方之药用量,诸书略有不同,但同为十五味,其引药有姜、枣,或姜、葱等,依症情而异。苍术一药,《局方》一本作二十两,一本作二十七两,显是传写之误。
《局方》干姜(爁),爁音览,火焚也,等于“炮”,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用之炮制也。半夏汤洗是古制,现在用姜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先将十二味微炒令香,后入枳壳、肉桂、厚朴三味,同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其余药量,大同小异。
五积散之成人服用量,一般为每服三钱,加水适量,一次煎,煎取七分,去滓温服,这是一次量。日二三服,总剂量为六至九钱,分次煎服,药引临时加入。
2、主治①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②治脾胃宿冷,胁腹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③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④妇人气血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匀,或经闭不通,难产及胎死腹中,并宜服之。
二、五积散的应用经验
1、历代医家的经验和论述(1)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五积散治太阴伤寒,脾胃不和及有积聚腹痛”者。
(2)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本方主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拘急,恶寒或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内伤生冷,胸膈胀满,风寒湿气客于经络,腰脚酸痛及妇人难产,血滞不通,月候不调。”
(3)明代龚信父子合编《古今医鉴》云:“五积散治寒邪卒中,直入阴经等症”,用治伤寒之阴证。本方气味辛温,既发表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祛寒湿之圣剂也。
龚氏推崇五积散及防风通圣散为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之要方。谓寒湿阴邪也,用五积散以散其阴;燥热阳邪也,用防风通圣散以泄其阳。并谓人之有病不外阴阳二者,善用药者,对阳邪则用防风通圣散以治燥热,对阴邪则用五积散以散寒湿,故春夏多宜防风通圣散,秋冬多宜五积散云。
(4)清代陈修圆《时方妙用》云:“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毛皮,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实者宜五积散。”又《时方歌括》云:“表里俱寒,外而头项强痛,内而肚腹亦痛,较桂枝证更甚者,服此汤。”如本方去麻黄,酒煎服,治痢后鹤膝风甚效云。
2、笔者临床的点滴经验中医运用复方进行整体性的治疗,具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本方的应用范围,根据中医八纲分析,适用于阴证、寒证、实证、表里证及寒实证,包括痰、饮、湿、食、气、血等诸邪积。笔者通过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诸家经验的温习,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其适应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胃内停滞寒饮宿食,胃痛或呕吐,脘腹胀满,或胃有振水音,腰膝有冷感者。
(2)脘腹挛急痛,疝气上冲,或冷气攻冲,呕吐,饮食不能下,上热下冷,或四肢厥冷者。
(3)妇人血气不调,月经不匀,或痛经,白带下,腰以下冷痛,脉沉迟者。
(4)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恶露不绝,伴有寒证、实证色脉者。
(5)咳嗽气喘,动悸迫促,胸内苦闷痞塞,喉间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挛急痛,脉沉实有力者。
(6)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腰膂冷痛,脚气,脚膝拘挛疼痛,疝气腹中冷痛,或遇冷则发病,腰脚冷感者。
(7)感冒风寒,恶寒头痛,不发热,全身疼痛,胸闷,咳嗽气逆,或腹痛,脉实无汗者。
现将笔者验案数则举例如下:
1、哮喘病江苏吴江一农民,男性,三十岁,素来体格强壮。自某年秋在田间遭受暴风雨之淋袭以后,即常发哮喘咳嗽,遇冷即发,时发时愈,已有二三年。因当时正处于抗战期间,笔者避乱于该乡,适彼又发病,症见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间如水鸡声,胸闷不能平卧,头痛,肩痛,腰背痛,两目似突,苦闷欲绝,并见头上有汗,而两足冰冷,诊其脉沉弦而紧,舌苔白腻。发病当日,不食,不解大便,时为发病第二天。以散寒祛湿平喘着手,因予处方五积散,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君药,服药一剂,喘咳大减,续服二剂。病去大半,嗣后,配制丸剂继续服用,即不闻再发。
2、寒实痹痛患者男性,四十四岁,泥水工人。左腰股痛,时发时止,已有数年。据称因跌伤臀部而起,初痛尚轻微,后因修理码头,入水受凉,腰痛转重,医院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治以针灸、电疗,均能当时见效,但仍有发作。近来腰腹疼痛,卧床不起。诊见患者身体壮实,面色苍白,蜷卧床上,头痛,胸闷,不思饮食,有轻微咳嗽,肢体疼痛,恶寒怕冷,下肢冷感,腰腹挛痛,喜热熨,转侧困难。按其腹结实拘挛,大便三日不下。诊脉滑实而紧,舌苔白腻且厚。归纳其症状,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病情属于寒证、实证,予五积散加生姜、葱白为引药,一剂见效,两剂大便自下,腰腹痛著减,后略事加减数剂治愈。
3、月经不调一农村妇女,二十八岁。自诉结婚年余,未曾生育,婚前月经正常,近五个月来,月经期间腰痛,腹痛,月经量少色黑,有瘀块。诊其脉沉迟小滑。舌苔微白,大小便正常,腰以下冷感,即在睡卧中亦两脚不温,时发转筋,每于月经来潮前五六天即开始下腹胀痛,腰痛,下肢痛,甚则上冲呕吐,头昏目黑。先予桂枝茯苓丸方加味治之,效果不著,后以五积散加桃仁、红花,效验立显。嗣以原方,嘱于每次经期前服数剂(用锉散剂,每剂约一两,一日二次煎服),历三月而治愈。
4、白带下某妇人,三十九岁,体躯肥胖,诉月经不调,不育,经期后移,量及色无异常,无痛经现象,但常以腰痛为苦,白带下特多,颇如文献所称“白淫”“白沃”,腰及下肢有冷感,脉象迟滑,手足不温。乃处以五积散方。初服四剂,白带及腰痛略减,复诊时仍予原方,续服十剂,唯腰、脚仍有冷感,因嘱坚持原方继续服用。但患者嫌此药价廉而非补剂,乃停服,后始终未闻获得生育。
三、讨论
五积散的处方共含有十五味药,再加药引,粗看药味似较庞杂,但是我们观察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各个药物个别的药效去看,而应看反复实践有效的方剂因其合理配伍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作用。
如本方内含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一切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之桂枝汤;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治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去地黄,具行血通经脉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疏散表寒;干姜、肉桂、枳壳、厚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黄、肉桂、干姜、川芎、当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综观全方,结构严密,实为以上诸方综合的复方。
依诸方之作用,可以理解本方之疗效不仅主治气、血、痰、饮、食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其治疗范围颇为广泛。
五积散之药量,《和剂局方》以苍术最多为君药,桔梗为臣,麻黄、枳壳、陈皮等为佐药,其余为使药。后人有根据实际需要而变更其分量、配伍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春夏二两,秋冬三两;干姜春夏一两半,秋冬二两;肉桂春夏三两,秋冬四两等。笔者用治哮喘,不以苍术为君,而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主药(见验案一)。
本方在各地中药房均有成药制剂、散剂、丸剂等供应。笔者喜用粗散,按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制法,加药引姜、枣或姜、葱作煎剂。
笔者认为局方熟料五积散颇有意义。因本方药味大都为芳香药锉成粗粒(古称如麻豆大),微炒令香,则更易发挥其有效成分之作用。成人每次总量四至五钱,一次煎,加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两次。唯此锉散剂最好临时炒香,或炒香后密闭贮藏,如果香气散失,疗效势必大为减损。中药房成药丸剂吞服,不如煎汤热服奏效快。个别药房习惯用蜜丸,用以嚼食之法,不大合理,应予改进。
有人主张本方宜加白术,并减苍术之量,笔者同意此项意见。因本方除含平胃散以外,他如苓桂术甘汤、苓姜术甘汤等方均用白术,故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减半加白术等量为佳。
成人每日量依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记载,每服三钱,如日服三次,共为九钱。目前,我们处方都习惯将各个药物写在方笺上,一般每味药用量二至三钱,本方共计十五味药,则每日总剂量当在三四两以上。笔者用治哮喘(见验案一),就是用这样的剂量,似属浪费。
另笔者也曾用过散剂或丸剂,每日不足一两,同样收到相应的疗效,尤其感到遵古(《和剂局方》)配制的锉散剂,一日两次,每次四五钱煎服,效果最佳。上案月经不调之一例,就是这样用法。看来中药的剂量还可以大大节省,希望能通过实践,共同研究提高。
在我国医学文献中蕴藏着许多历经反复实践卓有成效的名方,这是先辈医家辛勤劳动的研究成果,也是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它们的疗效,肯定它们的适应范围,并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说明,这不仅可以阐明中医辨证施治的规律,且为今后应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其疗效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是笔者个人的经验和体会,希同道批评指正。
五积散应用经验
(董飞侠)
五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等15味药物组成。再加姜、葱,似乎较庞杂,但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个别药物看药效,而应当看合理配伍后而产生综合协同的药理作用。
如本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汤去熟地黄,具行血调经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
综现全方,结构严谨,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依诸方之功用,本方不仅主治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
现内外妇儿临床中多用于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外感风寒湿,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方。
若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泻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姜三片,盐少许;伤寒时疫,头痛体痛,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但觉寒热,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大枣;妇人难产,加醋一合,不拘时服。笔者用于内外妇儿临床,每收奇效。
一、胃肠型感冒魏某,男,43岁,工人,年7月2日就诊。患者3天来畏寒发热,体温38.6℃,出汗较少,神疲乏力,四肢酸痛,头昏且痛,泛泛欲吐,稍有咳嗽,饮食不思,脘痛作胀,大便稀溏,日三四次,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象细滑。证属暑湿内侵,卫表郁遏,肠胃失和,治拟祛暑化湿,调中运脾。
处方:五积散加鸡苏散。
上药1帖服后即汗出热退寒罢,脘腹作胀依然,口淡乏味,原方去鸡苏散,加陈皮6g。再进二剂,诸症全除,病变向愈。按:胃肠型感冒在夏秋季节较为常见,以卫表失和及中焦脾胃运化失健的症状为主,治疗重在解表化湿,运脾和胃。五积散能温散表里,行气祛湿,用于治疗本病多能收效。为加强解表化湿之功,每加用鸡苏散、豆卷之类。
二、急性胃肠炎刘某,男,5岁,年8月3日初诊。患儿一天前因饮食不慎出现腹痛肠鸣、恶心呕吐、便泄如水,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重,舌淡,苔白腻,脉浮。证属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困遏脾阳。治宜解表化湿,温中散寒,理气和胃。
方拟五积散加肉桂(后下)2g。水煎服,日一剂。连服二剂而愈,诸症悉除。按:本例急性胃肠炎乃饮食不慎伤脾,又外感风寒所致。方中寓解表散寒、健脾化湿、行气和胃、缓急止痛,另加肉桂温中止痛,则表解、寒祛、湿化、气畅,故诸症尽去矣。
三、慢性肾炎兰某,女,12岁,学生。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二年余,肾穿刺病理类型为轻度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能完全缓解。于年3月18日来诊:全身轻度浮肿,腰背酸痛,恶风神萎,舌体胖大,苔白而润,脉沉缓弱。尿RT:PRO(++),RBC(++),24小时尿蛋白定量1.8g/L,血清ALB36g/L。辨证为中阳不足,寒湿内困。
给予五积散原方,炼蜜为丸,一日二次,每次10g,连续服用。每月尿检二次。初水肿、腰痛减轻,一个月后尿蛋白始转阴,诸证消失。为巩固疗效,续予上方。嘱其继续服用一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慢性肾病在整体上表现为肺、脾、肾虚损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病理上又表现为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痰浊与湿浊的一面。慢性肾病由于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常常是虚实夹杂,寒热并存。故选用五积散祛邪扶正,邪去正安,病未复发。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曹某,女,47岁,年12月6日就诊。周身肢体关节肿痛伴晨僵一月余。阴雨天疼痛加剧,患者双手、腕、肘、膝、踝、足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手指呈梭形肿胀,双膝关节因疼痛不敢伸直、行走,右腕关节桡骨茎突处可触到一黄豆大小结节,苔薄腻、脉弦紧。查ESR:80nm/h,RF:(+)。证属风寒湿痹,治拟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佐以化痰祛瘀。
处方:五积散加全虫5g、海风藤10g、清风藤10g、鸡血藤15g,炙甘草10g。上药进服七帖,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基本消退,晨僵亦好转。原方再进月余,关节肿痛全除,晨僵消失,复查血沉1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
按;本例痹证日久,正虚邪恋,气血运行不畅,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而发病。因此治疗上一方面要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散外来之邪,又要化痰祛瘀、活血通络祛内在之邪。五积散方溶温阳散寒祛风、理气化痰除湿、养血活血通络于一方,切合病机,故获良效。
五、痛经丁某,16岁,未婚。经期腹痛半年余。每于经期前小腹冷痛,甚则不能坚持上学,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紫黯,有血块,畏寒,纳呆便清,舌淡,苔薄白,脉象沉紧。证为寒湿凝滞。拟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选五积散加小茴香5克,醋元胡15g。于经前一周始服,连服三剂,药后小腹冷痛大减,经来量中等,色紫红,无血块。后每月于经前服原方三剂,连服半年痛经消除,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按:痛经发病,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寒凝胞中,多因经期冒雨、涉水,或经行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或生活于湿地,风冷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以致经血凝滞不畅。本患为寒湿凝滞内阻,客于胞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五积散首治寒积,故用其温经散寒,健脾利湿,化瘀止痛。
六、产后风(产褥热)唐某,女,28岁,农民。患者年5月3日来我院妇产科分娩,产后三天,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及四肢关节疼痛。血检:白细胞12x/L,中性72%,淋巴26%,体温39.8℃,西医诊断为“产褥热”。经用抗菌素治疗三天效果不显。
中医会诊:患者神疲嗜睡,面色苍白,四肢微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证属阳衰阴盛,寒邪外袭。治以解表温里,扶正祛邪。
方用五积散(肉桂易桂枝)水煎服二剂。复诊,诸证减轻,继进原方二剂。诸症悉除,痊愈出院。
按:由于产妇多虚多瘀,抗病力弱,因此常见气血失调,且易受外邪侵袭,而产生各种病证,故治疗一般以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为原则,用药宜温宜补。剖析“五积散”之药味,实由“四物”、“麻桂”、“二陈”、“平胃”诸方化裁而成,聚温补、行散于一方,既能调补气血,消散瘀滞,又可表里同治,扶正祛邪。故以治疗产后诸疾,如产后风、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腹痛等多获满意效果。
七、不孕症周某,30岁。结婚后六年未孕,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患者肥胖,平素两少腹经常隐隐作痛,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有血块,少腹疼痛拒按,怕冷喜温,畏寒阵作,带下量多,色白粘稠,胸闷头昏,纳呆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输卵管碘油造影示粘连、积水。证属寒湿痰浊,阻滞胞脉,两精不能相合,故而不孕。治拟温经散寒,顺气化痰,活血化瘀通络。
取五积散加香附10g、鹿角胶、龟板胶各6g。经期服药三剂,经量中等,色转红,腹痛大减。后于每月经期服上方三剂,治疗一年后,怀孕十月,顺产一男。本案肥胖之人,痰湿之体,复因脾虚失运,肾虚失温,湿聚痰盛,痰湿阻滞冲任、胞宫而不能摄精成孕。用本方温里祛寒,行气活血,和气散结通络,补肾调冲任,而获痊愈。
运用五积散贵在辨证,只要证属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温阴邪,寒、食、气、血、痰之郁积,均可加减应用,并可获良效。若患者热重于湿,壮热烦渴,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本方。
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发用于学习分享,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立即处理。
往期内容简目
龙博探宝-乳腺增生民间治疗方法
龙博探宝-荨麻疹之四:食疗
龙博探宝-荨麻疹治疗之三
龙博探宝-慢性荨麻疹
龙博探宝-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浅谈
龙博探宝-打嗝
龙博探宝-阳虚失眠
龙博探宝-小建中汤治疗心悸
龙博探宝-湿气经方治疗之三
龙博探宝-湿气经方治疗之二
龙博探宝-湿气的经方
龙博探宝-腰肌劳损
龙博探宝-咳喘食疗之四
龙博探宝-日常预防流感小方法
龙博探宝-神药两助
龙博探宝-三阴证
龙博探宝-龙家经方三个三
龙博探宝-伤寒论不可汗
龙博探宝-穴位化痰止咳
龙博探宝-桂枝汤临床经验
龙博探宝-桂枝汤和精神病
龙博探宝-原发性心肌炎
龙博探宝-心脏病食疗
龙家心脏八卦推
龙博探宝-简单打坐休息方法
龙博探宝-春温
龙博探宝-病毒性心肌炎
龙博探宝-桂枝人参汤龙博探宝-虚劳
龙博探宝-桂枝汤治疗心脏病
龙博探宝-龙家“小儿发热”临床经验
龙博探宝-冬季流行感冒
龙博探宝-流行感冒问答
感冒咳嗽-苓桂朮甘湯
龙博探宝-丝瓜络治咳嗽
龙博探宝-预防病气桂枝人参汤
龙博探宝-食疗萝卜:咳嗽哮喘
龙博探宝-舌诊
龙博探宝-临床十八脉诊
龙博探宝-咳嗽
龙老师治冠心病第四
龙氏八卦腹部按摩法
龙氏中医治疗小孩神和受惊的感冒发热
小青龙汤浅谈
小青龙汤李可临床经验
倪海厦老师谈SARS(非典)的治疗
卢崇汉:针对新型肺炎的中医治疗原则及卢氏桂枝法的分步应用
家庭第一常备良药-理中汤
家庭常备良药-藿香正气散
龙老师治疗及指导之记事
伤寒杂病论之胸痹篇吃的氧气机—生脉散
烦躁欲死的吴茱萸汤
甘麦大枣汤-慢慢教笔记
水气病脉证并治-慢慢教笔记
泻心汤-慢慢教笔记四逆汤-慢慢教笔记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慢慢教笔记
葛根湯-慢慢教筆記桂枝人参汤
五苓散补充及推扩用法-慢慢教笔记_
五苓散条文讲解-慢慢教笔记
柴胡桂枝汤-慢慢教笔记感冒期間吃什麼?
苦酒湯
麻杏甘石汤医案
聽說感冒常用的葛根湯
一个台湾妇女-吃药期间,可以吃蔬菜水果吗?】
一个台湾妇女--温馨感的薯蓣丸
一个台湾妇女--个人式碎碎念的医案
人体穴位名称解析
治疗腰痛的经方
你的下巴为何反复长痘?
国医大师朱良春善待民间中医的故事
临床50年运用经方的经验
血府逐瘀汤是治怪病之特效方
“救命先生”李可和他的弟子们
中医泰斗-关幼波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宝命真诠》不简单
为什么要在背部拔罐?
十种重病的经方治疗
越累越胖、越忙越肥,你知道原因么?
汗吐下法亲历记
赵真用经方口诀
几十种中药量同效不同的不传之秘
开九窍,打开关
欧阳履钦先生经方治杂病的经验
6个小方治大病
经方辨治失眠九法
大医李可妙用经方十首
手诊七触
学李可验方疗十几种皮肤顽疾
施今墨用药经验摘要
补阳还五汤的异病同治临床应用
中药煎煮与服法
刮出来的痧和淤血是一回事吗?
《红楼梦》作者的医学修养
养生当顺应自然规律
治疗咳嗽成败得失98岁国医大师毕生用药经验倾囊相授
令人意想不到的经方变通用法
李跃华治病用的是西医还是中医方法?
无意子谈抗生素、素食和癌症治疗
“二四平胃小柴胡”,一辈子只记住这几个方就够了
全国首创无症状感染者中药方获批
3天治愈一例反复四个月的小儿咳嗽!
中医养生随想
吴又可冒死救“瘟疫”
无意子:养生功法与气功区别
秦兆虎谈中医
秦兆虎:现代人的健康之路
秦兆虎医生创造的生命奇迹
陈瑞春谈临床常用的13张柴胡类方
研究50余年的心血,我运用经方的思路
民间大医董草原治癌思路和方法
挖掘民间中医:从绝症病人到中医高手,董草原亲历癌症的感悟
民间中医有抗病毒的秘方
新冠肺炎恢复期中药处方
精确到小时!运用中医理论10年前预测本次疫情结束时间!
道破天机:《易经》与《黄帝内经》里隐藏的生命真相
大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
武汉民间中医救治新冠肺炎例,3天见效,无一死亡
什么时候该刮痧,什么时候该拔罐,什么时候该按摩?
医院关于新冠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流程
确诊和疑似病人全部康复,医院千名职工0感染!医院怎么做到的?
名老中医郭生白对瘟疫的治疗思路
青岛赵杰关于经方论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初探
常用中药显著特性总结
常用多种中成药使用说明
黄煌教授谈新型冠状病毒的经方防治
武汉新冠肺炎患者遇到广州中药……
董草原中医诊所:当前疫情防治之中医食疗
中医宋柏杉:对新冠肺炎中医治疗的思考(附疫情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JT慢慢教-24
死证六条2-JT慢慢教23
死证六条-JT慢慢教22
少阴向愈-JT慢慢教21
少阴汗禁-JT慢慢教20
三阴篇的重叠现象-JT慢慢教19
少阴提纲-JT慢慢教18
吴茱萸的危险性-JT慢慢教17
吴茱萸汤与吴茱萸-JT慢慢教16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5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4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3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2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1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0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9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8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7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6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5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4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3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
第29节肾结石尖锐湿疣湿疹口疮
第28节吴茱萸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
第27节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第26节失眠栀子豉汤百合系汤承气汤
第25节猪苓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
第24节肾气丸真武汤糖尿病
第23节鼻窦炎失精肌无力皮肤痒前腺肿
第22节荨麻疹青春痘盲肠炎口疮拉肚子
第21节咳嗽痰饮方
第20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第19节中风麻黄汤青龙汤
第18节桂枝类方麻黄汤
第17节桂枝汤
第16节桂枝汤
第15节桂枝汤
第14节桂枝类方
第13节桂枝类方
第12节绞痛月经痛厥阴方补方
第11节假性近视手脚麻自闭症多动症
第10节三阴方
第9节太阴少阴厥阴方
第8节阳明少阳方
第7节JT影子脉太阳病方
方劑十日衝刺班-把脉
方劑十日衝刺班-五行符码
JT中医哲学
中医两张图开方
眩晕胆结石
JT方劑臨床能力十日衝刺班
调理亚健康体质的用药步骤(3)
调理亚健康体质的用药步骤(2)
五苓散补充及推扩用法
五苓散条文讲解_慢慢教笔记
柴胡桂枝汤_慢慢教笔记
痔疮的治法
王不留行散.排脓散.排脓汤
中医骨伤科用药简述
疮科用药简述.肠痈条文讲解
结束语
中风历节病篇附方讲解及条文
风引汤.防己地黄汤
头风摩散.矾石汤.崔氏八味丸
鸡鸣散.《千金》三黄汤
术附汤.越婢加术汤
《伤寒例》条文3.29至3.32讲解
中风及讲解
水病.小便(消渴)
水肿病的辨证
转气汤.心下坚.腹水的治法
理中汤.大补脾汤.转气汤
风引汤.防己地黄汤
中风历节病篇附方讲解及条文
历节(痛风)症状.病机分析
桂枝芍药知母汤.关节痛
千金防己汤.甘草麻黄汤.越婢加白术汤
水肿病的辨证
水病.小便(消渴)
水肿病与五脏的关系
治水病的重大原则与变通
水肿病.月经
血分病的成因与脉象
痰饮治疗原则.苓桂术甘汤.肾气丸
疟病的定义与分类
疟疾常用药与针灸疗法
疟病辩证与治则
鳖甲煎丸.脾肿大
阴阳毒治法.鳖甲
四时八节.疾病发生时间
狐惑病.苦参.雄黄
百合病的治疗原则
《金匮·五藏风寒篇》
肝脏风寒与死葬脉
肝着.旋覆花汤
心中风寒.心伤与死藏脉
心虚.精神病
脾中风.麻子仁丸
有阳无阴.厥阳独行
漫谈《杂病例》
疾病产生的根源
薏仁.筋急
防已黄芪汤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胡希恕教授的经验
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
湿病用药原则—发汗不要太给力!
李东垣-通关丸.摄护腺炎
《桂本·霍乱吐利篇》开篇
糖尿病.肾气丸
五苓散.消渴
文蛤散.茯苓泽泻汤
半夏泻心汤VS心下痞
小柴胡加茯苓汤.淋病(结石)
糖尿病.消渴
消渴.寸口脉
消渴.趺阳脉
小便利.消渴
寒疝.大乌头煎
乌头桂枝汤主证.瞑眩反应.痛风
女人好用的当归生姜羊肉汤
《金匮》下利条文串讲
猪苓散.呕吐(渴)善后
四逆汤.小柴胡汤.呕吐
大半夏汤.胃反.噎嗝
大黄甘草汤.食已即吐
茯苓泽泻汤.文蛤汤
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
呕吐病类的分法
治哕前要处理的问题
小承气汤
栀子豉汤
“下利”的归类
条文讲解
柏叶阿胶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麻黄升麻汤
干姜苓连人参汤
当归四逆汤的主证抓法
厥阴篇条文11.73至11.76讲解
瓜蒂散方
茯苓甘草汤方
少阴急下三条
条文11.44至11.46讲解
厥阴病漫谈
桂枝当归汤方.乌梅丸方
西岳真人灵飞散
生姜的药性补充
厥阴篇条文
当归四逆汤的推扩应用
乌梅丸证
彭子益.乌梅白糖汤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厥阴病的提纲
厥阴病喝水要小心
张仲景的扶阳思想
厥阴病的转归
厥阴病是寒热分裂的病
当归附子汤方
通脉四逆汤
四逆散
猪苓汤证
少阴咽痛六方概述
半夏汤的证.猪肤汤
甘草汤与桔梗汤
少阴下利的主证框架
当归四逆汤的名称定义
吴茱萸汤使用体会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使用
麻黄附子甘草汤
黄连阿胶汤
附子汤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第十部分注释
条文10.19至10.21讲解
半夏茯苓汤方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乌头桂枝汤主证.梦遗.败血症
当归生姜羊肉汤.厥阴血分
柴胡桂枝各半汤推括.走马汤.紫丸
阳明宿食病.大承气汤.瓜蒂散
《痰饮篇》结束.《水病篇》提纲
五苓散.茯苓饮
久咳不愈的治法
水病的分类与治法
痰饮治疗原则.苓桂术甘汤.肾气丸
百合病.精神病
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百合地黄汤主证.煮服法
漫谈《杂病例》
胡希恕教授疾呼—风湿病勿火疗
四逆汤与桂枝汤
乌梅丸证
甘草汤与桔梗汤
胆结石.柴胡汤
白虎汤证
旋覆代赭汤
炙甘草汤证
大黄蟅虫丸
小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大柴胡汤主证与瞑眩反应
小柴胡汤的煮法
用经方的基本操守
大建中汤.花椒.脱肛
大承气汤.虚性便秘
头痛的分类及治法
猪膏发煎保养法
便秘的诊疗路数
大小承气汤补充
三承气汤主证对比
阳明病提纲
太少并病治禁
痞证类证:大柴胡汤证(续)
顽固胃痛治方:三合汤与四合汤
泻心汤系
结胸类证:太少并病
脏结证治禁与危候
无比薯蓣丸-薯蓣丸子方
癌症补养丸剂
肝硬化专题
大匠示人以矩.不能示人以巧
闲话肾气丸
用肾气丸的小技巧
肾气丸与糖尿病.山药
糖尿病不必降血糖
糖尿病.肾气丸
小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张仲景补药方的思路
虚劳的症候群
补药非常重要的原理原则
现代人惨烈的饮食生活
柴胡龙骨牡蛎汤与现代疑难病
张锡纯治疗肠梗阻的方法
补中益气汤
益肝散柴胡疏肝散之与抑郁症
躁郁症与美国人病
柴胡汤谱系之舒肝解郁概述
历史名方逍遥散
逍遥散的适用范围
救世主之与受害加害者
怎样爱中医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柴胡汤.太古高文明的创造
小柴胡汤的加减
小柴胡汤辨证技法
用阳药的服药须知
少盐食会得心肌梗塞
高血压是可以根治的
糖尿病最适合的饮食
糖尿病怎么用药
怎么抓真武汤的主证
眼瞎.耳聋.喜卧.抖腿
不要莫名其妙有爱心
真武汤治退化性病
排胆结石最好用的药方之一
家常中失眠好用的方子
栀子豆豉汤的主证
日本人抓主证的方法
用的机会非常多的方
药方加减原则
苓桂术甘汤与眼疾
临床上要怎么抓主证
为什么人吃了当归会上火
川芎-久服使人暴毙
真武汤和高血压
孙思邈医书的读法
肾阳就是肾上腺的类固醇
萧圣扬老师的四句口诀
不以名利权势之心学中医
医术烂的乐趣
历代有名的滋肺阴的方子
癌症病人可使用的补药
咳嗽篇之小青龙汤的医案
治肺气肿的两个汤
小青龙汤的神奇瞑眩反应
清咽袪痰-射干麻黄汤
肥胖是一种阳虚而阴实的状态
以怕为动机去做事就已经在伤肾了
最基本的养肾的方法
五脏情志-肝-重新定义伤肝伤肾的心理的运作
能量血本无归第一的是好辩的人
止嗽散-温和好用的止咳药
我们自己怎么死会比较轻松一点
张仲景这本书就是写给家庭主妇看的
五脏六腑都会让人咳嗽
今天的退烧针打点滴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下法
在自我疗愈的过程里你必须沉住气不要做过当治疗
莫名出汗怎么办
小青龙汤后续用方略讲
细辛不过钱!?
感冒病毒的医法西医一滴滴都不会
非典型肺炎其实就是麻黄汤系的麻黄证或者是大青龙证
夜晚打电动游戏加班或者跳游园舞蹈什么的都属于冬不藏精
交心肾——让你的阴阳成为泰卦的状态
每天你提醒自己说:我是健康的我是快乐的,意味着你不觉得你健康你快乐
在生活里面有蛮多机会会导演自己生病的
小谈人自身的疗愈能力
医生比宗教更能够轻易的去修改一个人的信念
血虚发热用当归补血汤.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
阴阳两虚就先救阳
不要做中医的狂热者.我自己都没有在推广中医
中国的医者不太会用石膏.开药你千万不要开少
2.4.1.4真武汤主证是条文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振振欲擗地”。
2.3.2.8白虎加人参汤用人参来补津液
2.3.2.7张仲景用有限的非开悟者的智能去模拟开悟者可以做的事情
2.3.2.6桂二麻一汤让病邪比较稳定地排除
2.3.2.3烦与躁病毒抓住后脑勺的感觉让人烦
2.2.2.1.1练功夫问题引发的学习中医的动机探讨
2-1.2生机疗法略谈生机食品的利弊
2.1.1生机饮食与桂枝汤禁忌(一)服用经方的饮食禁忌
太阳篇条文讲解15《医宗金鉴》《医方集解》论桂枝汤
太阳篇条文讲解6.08-6.09
太阳篇条文讲解6.14.桂芍甘姜枣药性浅述
桂枝汤证的病机与治则桂枝汤的剂量与煎煮法
太阳篇-条-文讲解6.01-6.03
0.伤寒论慢慢教开讲寄语
第四讲1不满现实
第三讲对错难明国医史阴阳未定人世间
第二讲(5)生脉饮
第二讲(1)天地有情万物还相系是非无谓吾人岂独生
第一讲:得参体中用方识身外天--JT叔叔的中医基础讲座
《医非人人可学论》
瘦因吟过万山归——半个世纪从事医学的教训
黄煌:我临床最常用的16首经方
李可:临床最实用的30个方剂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访谈录
小柴胡冲剂的20种用途
刘希彦:人类到底有没有可以治病的药?
跟着洋人学中医:海外华人寻找失传的飞龙脉法(上)
跟着洋人学中医:海外华人寻找失传的飞龙脉法(下)
《黄帝外经》如何理解补泻?
老子托梦给我说:“道”就是一个“程序”!
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自信?
生气后马上挽回损失的妙招
用民间偏方滚鸡蛋法:祛黑眼圈
国医大师张琪先生运用附子经验
没有病是被治好的
南怀瑾大师传授的七个方子
修行天机:吸收宇宙能量的奥秘
吃素与不治之症的自愈
吃素50多年,活到岁,95岁还能指导手术的心脏外科医生
想要一辈子不得癌,就这三点: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天水答疑总汇7.10
什么是四勤一忌
如何理解信息水?
永免目患齿痛神方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索引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为什么在欧美没有长年卧病在床的老人?
中国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虚寒!
倪海厦-论生死大限
21天辟谷日记—新疆豹哥
治未病
东北和广东的人口问题
刘善人:好病方法
经方的前世今生
悬灸利水神效之法
人真的分等级?你知道自己在哪个等级吗?
人类意识能量级别的奥秘
什么人可以生二胎?
奇葩公司雅马哈
经络动画学习捷径
我学医的动机与目的
中国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虚寒!
琼瑤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公开信
预约我的美好告别
75岁开始旅行,岁考博士
田松:死亡是一种能力(6)
田松:死亡是一种能力(1)
素食主义的前世今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y/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