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侯献兵等中医临床医案选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点击上方“国医年鉴”免费订阅

侯献兵等中医临床医案选

一、针灸治疗转筋一则

患者,男,58岁。年5月16日因口轮匝肌间歇性抽搐1年,加重2周就诊。患者自述1年前感受风寒后,出现间歇性不由自主的咀嚼动作、口轮匝肌抽搐,好似咀嚼口香糖,遇寒冷、着急生气等刺激后加重,医院,经肌电图、头部核磁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遂按面肌痉挛方案治疗,症状可见缓解,停止输液后症状反复,后多次治疗未有明显疗效,2周前因夜间遇寒加重。刻下:口轮匝肌抽搐,自述发作时右侧牙龈处有灼痛感,视诊牙龈局部红肿,并伴有畏寒、失眠、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大便不干但5~6日一行。舌红苔腻,脉沉弦滑。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辨为气郁质。中医诊断:转筋,属寒郁化火、肝郁气滞证;治以开表散热,行气解郁。治疗:梅花针首次叩刺颊车穴,待局部潮红出血时拔火罐,并留罐10分钟,之后选取地仓、下关、太阳、头维及咬肌、口轮匝肌等穴轮流使用。针刺取穴:主穴:曲池、合谷、天枢、足三里、太冲;配穴:内关、中脘、气海、阳陵泉、内庭。合谷、足三里直刺20~35mm得气后施以烧山火法,使患者遍身似微微有汗为佳,其他穴位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刺络拔罐首次取穴:大椎、膈俞,以三棱针如梅花状点刺5下,然后拔火罐,并留罐10分钟,之后选取至阳、肝俞、筋缩、大肠俞、腰阳关等穴轮流使用,每次取3穴。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首次治疗后患者即感觉局部明显轻松,牙龈部灼痛感减轻。次日,患者自述牙龈已无不适感,但夜间仍局部抽搐,无法入睡,上方去内庭,加外关。治疗3次后,患者自述病情大有好转,夜间入睡后未再出现抽搐,心情亦不再烦躁不安,日间发作程度亦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治疗5次后,淋雨致症状加重。治疗7次后转安。后总计治疗20次,诸症消失,痊愈,停止治疗。1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未见眼轮匝肌抽搐,而主要病变表现在口轮匝肌及咬肌等,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经》云转反戾也,热气燥烁于筋,则挛而痛,火主燔灼,燥动故也……但外冒于寒,而腠理闭密,阳气郁结,怫热内作,热燥于筋,则转筋也……使腠理开泄,阳气散则愈也。”梅花针局部扣刺开泄腠理、疏散火郁;合谷、足三里烧山火开闭散热;针刺曲池、天枢、内庭泄热导便;针刺太冲、阳陵泉、内关宽胸理气、疏肝理气;针刺中脘、气海顾护脾胃。发泄郁火治标实,疏肝健脾调体质。梅花针扣刺、毫针刺法、刺络拔罐等都有疏通经络的作用,然而梅花针浅刺,可泄热解毒;毫针刺法可深层次疏通经络;刺络拔罐优于解热散瘀[2]。依据病邪的特异性、中病层次、体质的特异性及刺灸法的特异性配合使用“杂合以治”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疾病再次发作[3]。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N].中国中医药报,-04-10(4).

[2]侯献兵,赵辉,刘英莉.综合针灸疗法调治气郁体质53例[J].中国针灸,,32(3):-.

[3]侯献兵,刘英莉,宋雅婷,等.“杂合以治”在中医体质调治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54(17):-.

(河北医院侯献兵林树芬整理)

二、术后胃瘫案

患者,女,31岁。病史:年3月10日,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5个月。”在我院外科住院治疗。医院某教授会诊初步诊断为:胰管扩张、胰管占位、胆囊腺肌症,胆囊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可能性大,并建议手术。3月14日在全麻下行胰头切除、十二指肠阶段性切除、胆囊切除术。3月20日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胃蠕动差,造影剂不能通过吻合口,考虑胃瘫。4月7日,在行肠外营养、中药灌肠及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等常规治疗后,胃瘫症状不能缓解,遂邀我科会诊。刻下症:患者上腹胀痛,时感恶心,自述常有打嗝的感觉,但是打嗝不畅,咽喉部有顶胀感,10余日未排气、排便。查体: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每日鼻饲食物,24小时胃管引流清亮胃液约毫升,腹部叩诊鼓音满布,右下腹压痛。舌红苔白,脉弦滑尺部较沉。西医诊断:术后胃瘫。中医诊断:腹胀(肝气犯胃型)。治疗:①针刺取穴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0.30mm×40mm针灸针,腧穴常规直刺20~35mm,有针感后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阳陵泉、太冲采用捻转泻法,施术1分钟,留针30分钟。②腹部振颤闪罐,按顺时针方向,以3或4号玻璃罐由左梁门→左天枢→左水道→关元→右水道→右天枢→右梁门→中脘→左梁门,循环闪拔,并在腧穴留罐时手持玻璃罐底部以掌部带动玻璃罐施以低频振颤手法,频率-次/分,操作时间20~60秒钟,然后取下罐,再在下一腧穴如此操作,每穴闪罐10~15次,以患者自感腹部有温热感、放松感、腹部皮肤潮红为度。留罐取穴梁门、天枢、水道、章门,留罐10分钟。③艾条温和灸胃俞、大肠俞,约距皮肤1~3厘米,以患者感觉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治疗1次/日,每5为一个疗程。第1次治疗后有排气,咽喉部顶胀感消失,24h胃管引流清亮胃液约毫升;第2次治疗后有排便;第3次治疗后自感排便通畅,24h胃管引流清亮胃液约毫升;第4次治疗之后未再引出胃液,腹胀、打嗝、恶心等症状消失;第6次治疗后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少许造影剂进入空肠;第8次治疗后拔出胃管,之后未出现不适症状。后巩固治疗共计3个疗程。嘱患者近一个月少食辛辣、生冷、油腻以及山药、地瓜、土豆等易引起反酸之食品,以小米粥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1个月及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syndrome,PGS)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大多数国内报道其发病率在0.6%~7%,国外报道在5%~10%。左明焕等通过对65例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观察认为:中医外治法治疗术后胃瘫,避免了口服药物增加胃肠负担导致病情加重的弊端,同时,这种方法作用直接,显效快,操作简单,费用低,明显缩短了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笔者依据临床观察,提出综合采用针刺、腹部振颤闪罐、艾灸等多种针灸方法“杂合以治”以提高治疗术后胃瘫的临床疗效的方案。“杂合以治”的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笔者认为这是依据病邪的特异性、中病层次、体质特异性及刺灸法的特异性选择不同针灸方法的原则[5]。针刺以金针王乐亭先生“胃十针”为主方调中健脾、升清降浊;腹部振颤闪罐直接作用于患部,使气血鼓荡充盈,加快功能恢复;艾灸固本温阳助胃腐熟水谷;故针刺、腹部振颤闪罐、艾灸三法总以荡涤胃肠、通经止痛、温补脾胃、标本兼治,可较快治疗手术后胃瘫。

参考文献

[1]付国兵,藏晓晖.不同振源振法的操作特点及临床应用[J].按摩与引,,05:6-7.

[2]于溯,侯献兵,张烈,等.术后常见并发症临证心得[J].中国针灸,,06:-.

[3]TangDM,FriedenbergFK.Gastroparesis:approach,diagnosticevaluation,andmanagement.DisMon,,57:74-.

[4]左明焕,姜敏,孙韬,等.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65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19(6):41-42.

[5]侯献兵,刘英莉,宋雅婷,等.“杂合以治”在中医体质调治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54(17):-.

(侯献兵周立芳巩春江整理)

三、“杂合以治”法治疗湿热体质疾病临证心得

湿热体质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相关研究表明:如流行性感冒、肠炎、湿疹等疾病都与湿热有关而出现湿热的临床表现[1]。故通过早期体质辨识、体质干预、体质管理可以一定程度预防或降低湿热类疾病的发病率。笔者采用循经刮痧、普通针刺及刺血拔罐等多种针灸方法“杂合以治”,综合干预湿热体质获得了满意疗效,现就临床应用“杂合以治”法治疗湿热体质疾病如痤疮、慢性阑尾炎等临证心得介绍如下:

1.辨识特色

体质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3]。湿热体质者多湿热蕴结不解。形成于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其体质特征为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常口干、口苦、口臭,便干、尿赤,性格多急躁易怒,易患疮疖、黄疸、热淋、衄血、带下等病证[3]。湿热体质人群对湿热病邪易感或感受湿邪亦容易郁而化热,所以通过“辨体质”,对湿热体质进行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湿热环境的耐受性,从而降低湿热类疾病的发病率,也就可以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体质与证候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将辨体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指导临床施治[3]。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证候的形成等密切相关[3]。

总之,在对湿热体质人群进行辨治时综合“辨体”、“辨证”、“辨病”三辨结合运用,可以更全面认识疾病,亦可以从更根本上解决体质偏颇长期给患者带来的困扰。

2.综合干预特色

“杂合以治”的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是依据病邪的特异性、中病层次、体质特异性及刺灸法的特异性选择不同针灸方法的原则[4]。故调治湿热体质者采用循经刮痧、普通针刺、刺络拔罐等多种针灸方法相结合,具体干预方案可以参考笔者年在中医杂志发表的《“杂合以治”在中医体质调治中的应用》一文,所以综合不同针灸方法的治疗层次及优势,标本兼顾、整体治疗,以达到调治偏颇体质的效果。

3.体质调养科普

体质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指人的先天禀赋因素和后天的饮食、起居、运动、心理等生活因素相融合而形成的身心整体素质,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非单纯伤一脏一时一因之所成。所以,笔者在临床治疗的同时,更注重对患者平素生活的调养科普,我中心定期举办《体质养生与管理---湿热体质的调养》科普讲座,讲座分别从避致病因素、调生活起居、学养生技能三方面进行讲述。“避致病因素”是指应该学会避开或者降低外因之六淫侵袭、内因之七情所伤、不内不外因之饮食劳倦及跌仆金刃等“三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调生活起居”从情志、膳食、运动等方面进行讲述。“学养生技能”则重点科普刮痧、拔罐、耳穴埋豆、按摩、点穴等简便易行的方法。例如:月经不调者嘱其在月经期前7~10天,闪罐十七椎、秩边、中脘、子宫等穴。

典型病案

1.痤疮案

患者李某,女,26岁,于年6月12日来诊,自述痤疮2年余,以口唇周围较重,3年前体检双侧乳腺增生,自述经前乳腺胀痛。刻诊:红色丘疹主要分布在口唇周围,其上多有黄白色脓点,咽部疼痛,痰多色黄质粘,近期入睡困难,寐轻多梦,小便黄赤,带黄痛经,舌尖红赤,苔黄腻,脉滑稍数。令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格,湿热体质得分:66.7分。辨体:湿热体质。辨证:湿热蕴于下焦。辨病:痤疮。治疗:循经刮痧,沿督脉和膀胱经从第七胸椎膈腧区域自上向下刮痧至第十二胸椎胃俞区域,再刮足厥阴肝经,自足走腹,从大敦穴刮痧至阴包穴。面部采用0.12*15mm美容针局部围刺。普通体针均采用双侧取穴,曲池、合谷、中脘、天枢、大横、气海、阴陵泉、阳陵泉、丰隆、申脉、照海、太冲。刺络拔罐取穴,大椎、膏肓、至阳、膈腧、脾腧、十七椎、八髎、委中、承山;每次三个穴位,轮流取穴。嘱其参加定期举办的科普讲座《体质养生与管理---湿热体质的调养》,并嘱饮食禁忌辣椒、胡椒、羊肉、荔枝、桂圆等辛辣油腻发性食物;治疗期间多喝水,多食白菜、冬瓜、红小豆、薏苡仁、莲子、茯苓等清利化湿的食品。刮痧每3~7天一次,以痧点消失为准,针刺、刺络拔罐每日一次。治疗五日后,患者咽部疼痛减轻,咯痰渐少,小便转清,睡眠治疗亦有所改善。治疗两周后,丘疹颜色变淡,新出现的丘疹明显减少,期间痛经症状亦减轻,经期乳腺仅出现轻微疼痛,睡眠安稳。治疗一个月后,诸症皆愈,再次判定湿热体质得分:25分。三个月后随诊,仅偶见少量丘疹。

2.慢性阑尾炎案

患者金某,男,31岁,于年3月10日就诊。患者经确诊为阑尾炎2年余,期间反复发作,曾多处求诊,病情时好时坏。刻诊:腹部隐约不适,叩诊鼓音满布,大便溏泻,一日3~5次,口气重,嗜酒,口苦,痰多色黄质粘,易着急,寐差,查B超示中度脂肪肝,舌尖红苔黄腻,脉短滑有力。令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格,湿热体质得分:75.0分。辨体:湿热体质。辨证:湿热蕴于下焦。辨病:慢性阑尾炎。治疗:循经刮痧,沿督脉和膀胱经从第七胸椎膈腧区域自上向下刮痧至第四腰椎大肠俞区域,再刮手阳明大肠经,自手走胸,从商阳穴刮痧至曲池穴。普通体针均采用双侧取穴,曲池、合谷、内关、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太冲。刺络拔罐取穴,大椎、肝俞、腰阳关、大肠俞、委中、承山、天枢、上巨虚;每次三个穴位,轮流取穴。嘱其参加定期举办的科普讲座,并嘱治疗期间忌酒。刮痧每3~7天一次,以痧点消失为准,针刺、拔罐每日一次。治疗一周后,大便一日2~3次,腹部不适感消失,痰量减少。治疗两周后,大便渐成形,口气亦渐感清爽,痰色转白可咯出,口已不苦,寐安梦少。共治疗两个月,诸症皆愈,再次判定湿热体质得分:16.7分。三个月后随诊,未有反复,复查B超示轻度脂肪肝。

结语

体质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所以通过对偏颇体质的有效干预,便可以实现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从而也就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优化患者健康状态,间接降低医疗费用。对前移医疗战线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燕.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1,(5):-.

[2]侯献兵,刘英莉,宋雅婷,贾春生.“杂合以治”在中医体质调治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17:-.

[3]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97,85,83.

[4]侯献兵,郑晓丽,赵辉,朱中书,侯英荣,李爱敏.气郁体质的中医健康管理初探[J].北京中医药,,08:-.

[5]侯献兵,张金鑫,刘英莉,赵辉.“杂合以治”法调治湿热体质痤疮36例[J].中医药导报,,05:99-.

[6]韩亚妹,王淑芳,侯献兵,刘英莉,张金鑫,沈振艳.湿热体质的中医调养护理[J].光明中医,,03:-.

[7]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04:-.

(宋慧丽、韩秀来、侯献兵、苏朋、赵辉、巩春江整理)

四、部分小肠切除术后肠梗阻医案

术后肠梗阻是多种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笔者采用针灸、中药、拔罐、艾灸等多种传统中医疗法疏通经络、升清降浊、开痞通腑,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病历介绍:患者付某,男,70岁,工人,于年3月8日收入我院外科住院治疗。主诉:腹痛2天,加重5小时。现病史:患者缘于入院2天前出现间断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5小时前腹痛加重伴停止排气、排便。就诊于我院急诊科,腹平片示:肠梗阻。以“肠梗阻”收住我院外科。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欠佳,纳差,大便未行,伴恶心、呕吐,体重无明显变化,腹部可闻及震水音,肠鸣音亢进,于站立位时,右侧腹股沟区可见及一肿物,约5.0cm×4.0cm大小,质软,边界清楚,皮肤无红肿及溃破,可手法还纳腹腔。于3月12日在全麻下行胃镜+结肠检查+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术后病理。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肠镜示:直肠距肛缘5cm处可见一广基光滑息肉,大小约5.0cm×6.0cm,镜下钳除,标本送病理;直肠末端可见一线性溃疡,边界清楚,基底覆薄白苔。直肠息肉镜下钳除病理示:直肠距肛缘5cm处,管状-绒毛状腺瘤。于3月14日行肠粘连松解+部分小肠切除+肠肠吻合+肠内异物取出术,手术取出一结石样异物,质坚,分层,如沉积岩状,术后予以大承气汤灌肠,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于3月16日患者诉腹胀加重,未排气,未排便,伴咳嗽、咯痰,查腹腔彩超示:腹腔胀气,右侧腹肠间隙可见小片状液性区,范围约1.0cm×1.2cm,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包块,肠管内可见等回声内容物,肠管蠕动缓慢,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腹平片示:小骨盆区可见气液面,不除外肠梗阻可能。外科遂邀我科会诊,刻诊:患者面色暗黄,精神欠佳,腹部切口对合好,无红肿及渗出,肠鸣音3-6次/分,腹部叩诊鼓音满布,尤以中脘、水道穴区周围为重,右侧大横穴区周围可闻及浊音,中下腹部可闻及震水音及气过水声,术后3天未排气排便,并伴有腹部胀痛,纳呆,痰多色白质粘稠,善叹息,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辨证:阳虚气滞,痰浊中阻。治则:温阳行气,化痰清浊。治疗:1.灌肠改为中药颗粒配方,即刻开水调匀待温度合适时施用,方剂调整如下:大黄10克,芒硝10克,枳实12克,桔梗10克,厚朴15克,清半夏10克,茯苓18克,川芎10克,紫苏子7克,鸡内金10克,木香10克。2.普通针刺法:穴取内关、支沟、中脘、天枢、水道、气海、足三里、上巨虚、丰隆、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令患者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0.30mm×40mm针灸针,腧穴常规直刺20~35mm,得气后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气海、足三里得气后施以呼吸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3.腹部振颤闪罐:用止血钳夹住95%乙醇棉球5个,适当挤压棉球,以乙醇不会滴下为度,点燃乙醇棉球,在腹部采用闪罐法,按顺时针方向,由左粱门→左天枢→左水道→关元→右水道→右天枢→右粱门→中脘→左粱门,循环闪拔,并施以低频振颤手法,频率-次/分,每穴闪罐10~15次,以患者自感腹部有温热感、放松感、腹部皮肤潮红为度。患者在腹部闪拔罐过程中出现排气3次。然后在粱门、天枢、水道、章门穴位处留罐10分钟,每日1次。4.灸法:艾条温和灸天枢、神阙、上巨虚穴位,约距皮肤1~3厘米,以患者感觉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1次。在治疗过程中总计出现排气5次,腹部胀痛立减。3月17日,患者自述今日晨起仅有少量大便排出,色偏暗,不成形,有解不净感,腹部已不胀痛,已有饥饿感,治疗方案同前。3月21日患者自述夜间腹泻5次,嘱停用中药颗粒灌肠,余方案不变。3月26日患者自述,诸症消失,复查腹平片示已无气液平面。4月26日随访,患者自述身体状态良好。

体会:中医与西医各具优势,然目的是相同的,均是解除患者的痛苦,如上所述病历,患者来诊是为异物性肠梗阻,西医手术可直接将异物取出,直接消除致病因素,立竿见影;而对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手术后的康复,则中医颇具优势。所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更为显著。

本例患者素体胃肠蠕动功能较差,再加之手术过程中对人体气血有一定的损伤,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更差,实为本虚标实。但是在疾病治疗初期,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所以应用中药灌肠而非口服,以消导痰浊而兼顾护正气。中药颗粒配方溶解迅速,即取即用,方便快捷,可用于急症;且针灸与中药二者相辅相成,配合应用可发挥1+1>2的作用。针灸取穴天枢、上巨虚分别为大肠的腹募穴和下合穴配合以促进肠道蠕动;支沟以清利三焦,通腑降逆;水道以利水除满;内关、中脘、气海、足三里为金针王乐亭“胃十针”化裁而来,以顾护脾胃;阴陵泉、三阴交、丰隆以健脾化痰;太溪、太冲以滋水涵木,疏利气机;总以行气滞、降痰浊。腹部振颤闪罐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快速恢复胃肠功能。灸法一来可以温补阳气,促进正气恢复,二来可以行气、利水、升清、降浊,既可固本又可去实,是治疗手术后肠梗阻的重要方法。

由于本例患者为手术后肠梗阻,再加之素体肠道蠕动功能不佳,病情虚实夹杂,所以笔者在治疗时选取了多种疗法综合治疗,毫针刺法、灸法、拔罐等从治疗原理上讲都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这是这几种疗法的统一性[3],但是在治疗层次,祛除病邪特异性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所以针对病情复杂的病历,综合运用疗效则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侯献兵,王庆海,刘英莉等.浅谈“辨经络、辨层次”在表证治疗中的应用[J].四川中医,,31(2):37.

[2]侯献兵,于溯.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腹部癌症术后胃瘫36例(英文)[J].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WJAM),,23(1):53-55.

[3]侯献兵,赵辉,刘英莉.综合针灸疗法调治气郁体质53例[J].中国针灸,,32,(3):-.

(侯献兵、马洋洋、孙滢整理)

五、术后常见并发症临证心得

手术后胃瘫、肠梗阻、尿潴留等疾病,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部分患者功能恢复缓慢,大大影响了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笔者认为三者在病因病机方面有相似之处,多阳气亏虚为主,夹杂寒、痰、饮等邪气,故可采用灸法以溯本求源、温补阳气,再以针刺、拔罐等方法疏通经络、散泄病邪。临床中,笔者应用此法治疗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现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手术后胃瘫、肠梗阻、尿潴留等多属于本虚标实。笔者临床调查发现,多数患者在手术前有畏寒怕冷、胃部或腰膝部冷痛、喜热饮食、手足不温、多汗乏力、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等症状。从中医体质角度讲多为阳虚体质,此为本虚,是导致手术后并发症的根本因素。

首先,在手术过程中,一者,切口会损伤到任脉、肾经、胃经、带脉等经络,直接损伤经络、丢失气血,使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失畅或形成血瘀,损伤人体阳气;二者,手术环境温度过低及手术中、手术后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输入体内,会消耗人体阳气;三者,临床中应用的镇痛类及其他药物会延缓胃肠排空,阻碍阳气的恢复。这些是诱发手术后并发症的直接因素,而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加重阳虚的程度。

其次,手术后患者因术后丢失大量气血,正气不足,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时,患者容易感受湿热、痰湿、寒饮、血瘀等病邪,发而为病。

2.治法治则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以温补阳气为主,强健五脏之脾肾,温通六腑之胃、大肠、膀胱,并配合疏通经络、清热利湿、理气化痰、温化寒饮、活血化瘀之法,可以较快改善患者症状,强健患者体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辨治特色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治疗手术后并发症,重用灸法。胃瘫者灸中脘、神阙、足三里等;肠梗阻者灸神阙、上巨虚等;尿潴留者灸神阙、照海、三阴交等。

采用针刺以疏通经络,胃瘫者针刺取穴胃俞、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内关、粱丘、足三里;肠梗阻者针刺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内关、血海、地机、行间、三阴交、太溪;尿潴留者针刺取穴照海、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兼湿热者加阴陵泉,兼痰湿者加丰隆,兼寒饮者加烧山火手法作用于足三里。

采用拔罐法直接作用于患部,使气血鼓荡充盈,加快功能恢复。胃瘫者及肠梗阻者采用腹部闪罐法,按顺时针方向,由左粱门→左天枢→左水道→关元→右水道→右天枢→右粱门→中脘→左粱门,循环闪拔,并施以低频振颤手法[1];尿潴留者留罐中脘、脾俞、肾俞。

典型病例

1.术后胃瘫案

患者,男,60岁,年12月15日来诊。因十二指肠憩室入院治疗,行胃-空肠吻合术后呕吐5天。刻诊:患者精神萎靡,手足冰冷,上腹胀满,叩诊浊音满布,时有恶心、呕吐,平素纳呆、腹胀,食用冷、硬、油腻等类食物加重,舌暗红,苔厚腻,脉沉弦滑。胃溃疡病史32年。辨证属阳气不足,寒饮内停。西医诊断:胃瘫。治疗:艾灸取穴中脘、神阙、足三里,采用温和灸法,每穴10分钟,每天施灸1次;针刺取穴胃俞、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阴陵泉,患者足太阴脾经触之虚软,阴陵泉穴施以捻转补法,胃俞穴常规斜刺15~25mm,采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胃部,不留针,其余腧穴常规直刺20~35mm,有针感后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术1分钟,以获得感传为佳,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腹部闪罐,按顺时针方向,由左粱门→左天枢→左水道→关元→右水道→右天枢→右粱门→中脘→左粱门,循环闪拔,并施以低频振颤手法,频率-次/分,每穴闪罐10~15次,以患者自感腹部有温热感、放松感、腹部皮肤潮红为度,留罐取穴粱门、天枢、水道、章门10分钟,每日1次。治疗5天后,患者呕吐量及频次减少,可稍进食,腹部叩诊浊音范围减小;继续治疗,艾灸神阙穴改隔姜灸,针刺取穴去上脘、下脘,加上巨虚、公孙,拔罐取穴脾俞、胃俞、大肠俞。20天后,可自行进食,诸症消失。

按语:《难经·三十一难》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腐熟者,需温热也。《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曰:“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所以说,艾灸强于温补阳气、祛除寒邪,是调补中焦、助胃腐熟之首选利器。中医理论指出:“六腑以通为用”,胃肠皆属于中空管道性结构,以能蠕动,保持通畅,向下传导内容物为正常功能。今胃失其职,故首选金针王乐亭“胃十针”调中健脾、升清降浊之方义;再取胃腑的背俞穴胃俞,与中脘穴相互照应,为俞募配穴之义;粱丘为足阳明胃经之郄穴,尤善于止胃痛[1]。诸法相互配合可较快治疗手术后胃瘫之症。

2.术后肠梗阻案

患者,男,46岁,年3月3日来诊。乙状结肠癌术后5天腹痛。刻诊:患者腹部胀痛,腹部叩诊鼓音满布,脐周较为明显,大便2日未行,平素量少,大便不尽感。舌红苔薄腻,脉紧滑。辨证属中阳不足,胃肠寒湿。西医诊断:麻痹性肠梗阻。治疗:艾灸取穴神阙、上巨虚。针刺取穴支沟、阴陵泉、地机、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太溪,患者足阳明胃经触之坚实,足三里、上巨虚两穴采用捻转泻法。腹部闪罐,按顺时针方向,由左粱门→左天枢→左水道→关元→右水道→右天枢→右粱门→中脘→左粱门,循环闪拔,并施以低频振颤手法,留罐取穴中脘、天枢、气海。常规操作方法同上所述。治疗5天后,患者腹胀消失,大便恢复正常,可进少量流食,出院停止治疗,嘱其回家后可自行艾灸神阙、上巨虚穴。

按语:上巨虚是大肠之下合穴,灸之可温阳行气、导滞止痛、通调肠腑。腹部闪拔罐直接作用于局部可以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在腹部闪罐同时施以低频振颤手法,类似于推拿中的振法,有助于粘连的软化和吸收,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及排空,缓解或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2]。同时采用温补与荡涤肠腑法,攻补兼施,补而不留邪,攻而不伤正,故可较快治疗手术后肠梗阻。

3.术后尿潴留案

患者,女,37岁,年5月16日来诊。宫颈癌术后3天癃闭。刻诊:患者面色晄白,自诉腰部时有酸痛,小腹重坠冷痛,手足冰冷,痛经病史10年,善叹息,纳呆,喜热饮,手术前月经淋漓不尽1月余,现术后小便3天未解。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辨证属肾阳不足,肝郁气滞。西医诊断:尿潴留。治疗:艾灸取穴神阙、照海、三阴交;针刺取穴照海、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太溪、太冲;拔罐取穴中脘、肝俞、脾俞、肾俞。常规操作方法同上所述。治疗5天后,腰痛腹坠感有所减轻,尝试拔除尿管,自行小便后B超检查示:尿液残留量90毫升。第二天小便未解,复插尿管。继续针灸治疗,10天后,拔除尿管后B超检查示:尿液残留量5毫升。继续巩固治疗5天后痊愈出院。

按语:脾肾阳虚是尿潴留发生的主要原因[3]。艾灸三阴交等穴可以增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能力,促进损伤肾经的修复和反射弧的重建,收缩膀胱的同时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排尿通畅、预防泌尿系感染的目的[4]。三阴交通调足三阴经气血,消除瘀滞;太冲行气化滞;阳陵泉疏解少阳;照海通达肾经;太溪温补肾气;阴陵泉清热利湿而通小便[5]。诸穴配合以温补脾肾,促进膀胱气化从而治疗手术后尿潴留。

小结

由于患者多脏虚腑实,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患者脾经、肾经等经络以手触之虚软如面包状;而胃经、膀胱经等经络以手触之则坚实如硬石状。所以在针刺过程中,阴经均施以补法,阳经均施以泻法。鉴于手术后并发症与患者阳虚体质有较大的关系,所以笔者提出可以在手术前干预患者阳虚体质,从而达到降低手术后并发症,体现防病于未然之“治未病”的思路,临床中已经开始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侯献兵,于溯.Thirty-sixcasesof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ofabdominalcancertreatedby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y/59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