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省委网信办组织的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西部网、陕西传媒网等22家中央新闻网站、全国性商业网站及省内主要网站记者组成的“追赶超越看陕西”新媒体医院,医院共建的“3+2+1”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进行深入采访。
采访团一行首先医院眼科、血液透析室、核磁共振室、体外碎石室等在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中共建的科室,现场了解“3+2+1”一体化诊疗模式运行过程中人员、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随后,举行了媒体介绍会,并就媒体记者关心的问题现场接受采访,让媒体朋友更进一步深入了解“3+2+1”的一体化服务医疗模式。
据了解,从年起,医院医院合作即建立协作关系,并积极探索实践跨区域市县镇、医院一体化服务医疗模式,着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疗运行机制,在人员、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双向循环一体化,让当地百姓治疗少操心、费用价更低,让群众充分享受医疗改革红利。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杨彬参加了媒体介绍会,宁陕县政府副县长孙坤主持了媒体介绍会,医院、医院、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介绍会。(通讯员唐明朱丹丹)
精彩链接
让山区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
——医院与宁陕县共同探索“3+2+1”一体化诊疗服务模式纪略
借助绿色通道,简化了住院流程,利用远程会诊,实现了结果互认,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实行了一站式报销,又通过支援、培训、共建、管理体系克隆等方式,让医院的优质服务……这一系列的大胆举措正是医院医院共同探索实践的跨区域市县镇“医院+医院+医院”一体化服务医疗新模式,医院不仅将优质医疗资源“搬到”自己“囊中”,也使基层卫生院焕发出新的活力,当地群众转诊有着落、治疗少操心、费用价更低。
真情帮扶“强基层”
位于秦岭腹地的宁陕县,是个人口只有7.45万的国家级贫困县,医疗技术人员匮乏,诊疗设备陈旧,学科建制不足,影响当地群众就医。
从年9月开始,医院医院医院对口支援关系,利用医疗资源的下沉作用,帮扶提升基层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可若想把基层的患者留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庙小但一定要有真神”,仅仅靠单一培训是不够的,在四年多的对口支援中,宁陕县并不满足于“输血”,该县副县长孙坤认为,长远目标还是要解决“强基层”问题,要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
年12月,在宁陕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下,宁陕和医院大胆实践,全面启动“3+2+1”一体化服务医疗模式,并于年3月签订了正式协议。该县县政府医院达成共识,实行“双向循环”:一是“向下”,着眼医院软、硬件薄弱处,双发打破管理界限,医院的医护人员和设备实行统一调配;二是“向上”,医院选调医师到医院“上学”,系统提升业务素质。
在宁陕,眼科病人外流是一个普遍现象,医院在这方面是个空白。实行一体化服务之后,医院通过共建的形式,加大了对医院眼科的投入,配备了80多万元的眼科设备,并长期安排3名技术骨干驻院开展眼科业务。从年9月至年,医院眼科门诊患者达人、手术台、住院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0.6%、94.9%、60.4%。
几年来,先后有50余名西电大夫到医院普外、妇产、儿科、呼吸、心脑血管、B超、放射等14学科坐诊,完成门急诊人次、开展手术例、危重病人抢救例、开展新技术10项、接受进修培训70余人次,指导开展腹腔镜胆囊摘除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前列腺增生气化电切术等新技术10余项。无偿支援核磁共振、血液透析机、体外碎石机、眼科B超、手术显微镜、裂隙镜等价值余万元手术设备10余台。
以外转率排名最前的临床专科为重点的学科建设得到加强;以提升临床专业技术人员运用适宜技术能力为重点的本地人才培养稳步推进;以新技术开展和新增服务项目为重点的医院手术空白,授之以渔,变“输血”为“造血”,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创新模式“解难题”
为着力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宁陕县在医改中不墨守成规,而是因地制宜,创新思维,改出了一片新天地。
该县医院探索实践市、县、镇三级分级诊疗运行新机制,变“单向转诊”为“合理分诊”,建立以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为核心的一体化诊疗服务。
医院院长陈秀生认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就是为了帮助老白姓在恰当的医疗机构花恰当的钱、得到恰当的医疗服务。”他坦言,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使县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得到实施,让山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院的诊疗服务。
在制定双向转诊、医疗纠纷认定制度方面,医院进行了大胆尝试,对于有条件无技术的由医院派业务骨干开展指导业务;对于无条件无技术的由医院实施科室托管,无偿投入人力、物力开展业务;对于危重病人或医院处理不了的病人,直接通过绿色急救通道转医院进行治疗;对于在医院接受治疗需要康复的病人,可转回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同时对转诊医院的宁陕新农合病人给予政策倾斜,享受医疗费用报销优惠政策。
今年4月,被肠梗阻困扰的77岁老人周兴隆,经医院转入医院,手术治疗成功后,老人再次回到医院康复治疗。周兴隆的女儿周玉红细算了一笔账,“整个医院办理一次入院和出院手续,14天的治疗共花费2.29万元,报销后实际花费1.13万余元。联系转诊医院,家属没有操半点心,县医院救护车送我们出去就直接住院了”。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医院与医院探索推行“3+2+1”一体化医疗服务新模式的结果。
此外,在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中,医院还把医院纳入前者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实行体化管理,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加强质量建设,如今,他们共建的儿科、眼科、核磁共振室、体外碎石室、血液净化室等填补了医院的空白。
费用降低了、资源节约了、效率提高了。既满足了老百姓就近、方便、少花钱、看好病的医疗需求,又有医院的“虹吸现象”。从而实现医院重点解决疑难急重症,常见多发病在一二级基层医疗机构解决的分级诊疗的目标。
合作共赢惠民生
方便患者看病就医、降低患者费用负担、简化患者就诊环节,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是宁陕县和医院组建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实施一体化医疗过程中,突破了合疗报销政策、医疗纠纷认定、病人无障碍分诊、财务报销结算、信息系统对接等多种流程和规定,实现了医疗机构各自为阵到整体联动、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单一服务到套餐服务“三个转变”。同时实行单位法人、管理主体、人员关系、编制总额、财务核算“五个不变”,确保了一体化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要放在以前,病人病没治好从我们这儿走,开个出院证明就行了,你去哪儿跟我没关系。患者到了上医院,又要从挂号开始重来一遍。”陈玖浩是医院的院长,在他看来,一体化服务中对于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做法,跟今年全国医改的重心不谋而合。“特别危重的病人,我们紧急抢救之后,稍微稳定点马上送到医院,不用办任何手续,直接进手术室或进病房,医院内部转科一样的,医院的壁垒。”
重复检查、结果不能互认是以前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常态。有了一体化服务,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宁陕搭建医院和医院的VPN隧道以及医院与一级卫生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资源共享和内网互联互通。医院设置医学影像中心,医院的链接传导和诊断作用,实行检查结果互认,让群众不花冤枉钱。
据统计年,医院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较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3%、17.6%和35%,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较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4.8%和18%,县内住院率达到80.7%,比年同期增长6.6%,节约医保资金余万元,减少患者支出余万元。
今年7月,在一体化管理带动下,医院还与该县江口中心卫生院开展县镇一体化管理,专业人员驻扎基层,相应科室一对一帮扶建设,技术骨干手把手带教,利用远程视频会诊系统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基层卫生院最担心的医疗安全有了后盾,诊疗设备利用率最大化,空白科室被填补,濒临倒闭的科室重新运行,江口中心卫生院的医疗作用发挥更加充分,业务量、服务量增幅明显,年县镇一体化管理将在该县全面铺开。
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服务基层、造福百姓,医院,是宁陕县和医院组建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从医改三项基金的建立,到《宁陕县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补助实施方案》《宁陕县“3+2+1”一体化医疗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宁陕县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保障政策的出台。这也正如医院院长陈秀生所说,对医院的支援合作“不是传统支农,也不是托管,而是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进行的”。
赞赏
长按中科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安徽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y/2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