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新经济形态,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解决这一现象带来的社会新问题,不能只靠督促企业或者管理部门一方出手,而是要依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
如何实现绿色交通出行环境的共建,以及单车停车管理的共治,为迎接COP15,充分展示世界春城花都、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形象及中国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绿色低碳共享出行成果,规范共享单车文明有序出行秩序,1月5日,昆明市委城管委办公室下发《关于昆明市共享单车运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有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的通知》。
此番昆明从企业者、使用者、监管者多方齐下“猛药”,能否治好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肠梗阻”?本期一起观察!
管企业:成立统一管理机构
《通知》拓宽了管理范围,并提高了共享单车和共享助力车的准入标准。其中,将《实施细则》的适用范围由主城五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调整至昆明市各县(市)区、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其他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园区可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管理措施,滇中新区城市管理部门可参考执行。
利用城市道路投放两轮电动车组织运营、租赁,向市民提供共享出行服务的,均列入昆明市共享单车运营服务管理范围。
此前昆明市提出的“无差别”维护管理共享单车方式,在《通知》中也有明确。《通知》要求,入驻昆明运营的3家共享单车企业(青桔、美团、哈啰)需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共同出资成立共享单车临时管理机构,市城市管理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非机动车管理所派驻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临时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车辆入库登记、牌照发放、无证车辆回收、检查企业及运维单位单车停放秩序等工作。
同时,市城市管理局将统一接入3家共享单车企业数据平台,在保护企业数据、用户信息安全基础上,做到实时、动态、透明化掌握共享单车运维情况,以加强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市场秩序。
管使用者:乱停乱放禁骑半年
在停放管理上,《通知》明确,在轨道交通车站、交通枢纽、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点等非机动车停车需求大但地面空间不足的区域,由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协调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国资公司,取消部分路内机动车停车泊位,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满足市民、游客需求。
在人行道资源不足、非机动车道相对宽敞的区域,由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协调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选择在非机动车道适当位置施划非机动车停放区,满足市民非机动车停放需求。此外,对停车设施不足、停车资源相对有限的城中村、城郊接合部,可利用电子围栏设置为禁停区。
不鼓励、不支持以超范围为由多收取调度费。特殊情况下,因用户不顾安全规定,将车辆驶入高架、快速通道、高速路出入口等危险区域,或将车辆停放在机动车道,严重影响他人安全的,可收取高额调度费以示警告,企业应将其列入信用黑名单,6个月内禁止其再次使用共享单车。
各企业应在App、小程序等页面设有交通违法警示,对经提示、催办仍不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罚的骑行人,可通过采取列入黑名单等方式,限制、禁止其使用共享单车。
管质量:增加助力车比例
根据昆明市主城区地铁运营、公交线路升级及试点置换投放共享助力车等情况,《通知》明确,将主城区共享自行车减至6万辆以内,同时适当增加定位更准、科技含量更高、更易管理、更受市民欢迎的共享助力车数量,最终主城区共享单车总量严格控制在10万辆左右。
各共享单车企业继续采用与共享自行车置换方式进行投放,除原有共享助力车配额外,须在共享自行车减量达到要求范围内,才可批准投放新增共享助力车。新增配额按以往考核成绩进行排名,总数量控制在1.5万辆以内。
《通知》中也明确,投入运营的共享助力车应坚持轻便、易转运调度、安全系数高原则,不得设置踏板,须真正具备脚踏助力功能,仅限一人骑行(用户扫码时APP页面设置弹窗提醒),整车车重控制在35kg(±5kg),坐垫长度控制在20cm(±5cm),车速不得超过20km/h。
此外,投入运营的共享助力车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在公安机关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并领取、悬挂号牌。若交通管理部门有佩戴头盔要求的,各运营企业必须为共享助力车配备安全头盔。
共享单车还有未来吗?
共享概念其实已经发展了有一段时间,在共享单车后,共享充电宝、汽车等各类项目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出,共享概念这个东西本身并没有错。错误是共享单车在发展阶段就被强行“拔苗助长”,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团队成长跟不上,产品跟不上,运营跟不上,市场跟不上,收入跟不上。当这些数字全面跟不上时,等到手中的资金烧完时便是企业的大限,若是将共享单车放在云南“三张牌”的绿色能源牌下,或许还有健康发展的希望。
虽然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三家单车的体验与摩拜、ofo并无太大差异,但对于滴滴、美团以及哈啰来说,这是在布局它们所需的生态。背靠滴滴的青桔单车可以弥补这类网约车业务所覆盖不到的场景;对于美团而言,在出行业务受阻的情况下,收购摩拜将成为其对抗滴滴等一线车企的重量级砝码;对于阿里来说,哈罗单车所带来的出行业务也是它未来宏图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足鼎立”的态势将成为共享单车行业长期的主基调。
对于这三家巨头企业来说,钱已不再是重点,现在真正比的就是效率与服务。在发展初期,共享单车真的只是一辆单车,只是一辆为解决“最后一公里”而衍生出的产品,但未来它很可能成为“吃喝玩乐”的本地生活消费入口,内容包含酒旅、餐饮到店业务,以及金融、车服、地图服务,战略意义更为重要。
共享单车竞争已由“交押金、价格战”进入信用免押金新赛道,企业应减少车辆盲目投放,提升价格的同时提升服务,降低车辆损坏率,这样才有利于共享单车良性发展。疯狂烧钱抢夺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通过健康、正确的方式将共享单车融入到生态闭环中,才是这几家巨头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他山之石:共享单车治理“广州经验”
共享单车治理广州这样做
★以需求为中心:加快自行车停放区划设,引导用户有序停放。
★创新总量控制:构建“总量控制+公开招标+协议管理+信息监管+量化考核+动态配额”模式。
★完善行业法规:督促企业落实管理主体责任。
年年底以来,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享单车)这一交通运输新业态在广州兴起并迅猛发展,最高峰时期(年8月至10月),全市共有6家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企业,投放单车数量超过万辆。面对这一新经济带来的挑战,需要在便民与秩序之间寻得平衡,市交通运输局交通调控处有自己的“三板斧”。首先是加快自行车停放区划设,引导用户有序停放。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广州地区创建办,为各区、各单位开展停放区划设提供技术指导的基础上,于年以来结合停放需求,将自行车停放区分解划设指标任务,并组织对现场停放区情况的摸查和增补修复等。三年下来,广州市中心六区划线自行车停放区增加近60万个停放位,基本满足市民群众的停放需求,为有序停放提供了配套设施条件。其次是创新实施总量控制,构建“总量控制+公开招标+协议管理+信息监管+量化考核+动态配额”综合治理模式。市交通运输局创新出台实施总量控制的七大措施:一是在科学测算全市单车适宜总量基础上,于年7月首创通过公开招标优选三家单车运营企业并确定各自配额,构建科学公平的行业准入机制;二是与中标企业签订车辆投放及管理服务协议,以协议条款明确企业规范经营要求;三是开发了监管平台和扫码核查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双重监测,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四是实施企业服务考核,奖优罚劣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五是实施第三方清理超量单车,巩固总量控制成效;六是探索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的新监管举措,引导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和用户骑行停放行为;七是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联动和政企间联动的现场共治共管机制,不断提升现场管理效果。最后是健全完善行业管理法规体系,督促企业落实管理主体责任。三年来,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制定了《广州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等系列法规政策,细化与明确经营企业的各项管理规范要求,督促经营企业落实管理主体责任,及时清理区域淤积单车和规整乱停乱放单车。据悉,在近三年的文明城市国检期间,均未反馈因共享单车管理问题而被扣分。
来源:云南网、都市时报、昆明发布、广州日报、光明网、南方周末、锋科技等
编辑:李榆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s/6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