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临床工作多年,经常有患者问我,萎缩性胃炎最后就发展成了胃癌了吧,病检报告说我肠上皮化生,据说也是癌前病变。询问的人一脸愁容,异常焦虑,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就和大家唠嗑唠嗑。之前几期已经讲了慢性胃炎的问题,就不赘述了,来吧,和我一起瞧瞧这个肠上皮化生的真面目。
一、首先了解下什么是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就是指:正常的胃粘膜上皮被肠型上皮取代,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可以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种类型:
1.完全性小肠化生;
2.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3.完全性结肠化生;
4.不完全性结肠化生。
一般结肠型化生发生的年龄较小肠型化生为晚,而且均位于较重的小肠化生灶中。两型化生可混合存在,因此结肠型化生可能是在小肠型化生逐渐加重的基础上发生的。目前有研究认为:大肠型的肠化生更容易发生癌变,且癌变以后成为肠型胃癌,在炎症的刺激下干细胞在癌变中直接向肠型细胞分化也会形成肠型胃癌。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胃癌前病变主要有两类,即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
并根据化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肠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高龄病人更为多见,常常合并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二、内镜下肠上皮化生形态的鉴别
内镜下可以初步观察肠上皮化生,其形态学特征主要由四个类型:
1.淡黄色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的2~3mm的淡黄色结节,略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
2.瓷白色小结节型:孤立或多发的细小结节,瓷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柔软,镜反光较正常胃粘膜强。
3.鱼鳞皮样外观:胃小区呈条状扩大,排列如鱼鳞状,一般呈条状或弥漫性分布。
4.弥漫型:粘膜弥漫不规则颗粒状不平,略呈灰白色。内镜下表现为结节型或弥漫性;弥漫型主要有两种形态表现,一种为颗粒状弥漫不平,另一种为散在米粒状。
内镜下虽能识别肠上皮化生,但肠化生的诊断以活检病理为准。肠化程度越重,符合率越高,即中、重度肠化肉眼特异性改变较轻型突出,内镜诊断率及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也高。
三、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与分级判定
不论大肠型化生或小肠型化生,都可将化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在倍光镜下看3-5个视野,若肠化细胞占腺管1/3以下者为轻度(+),占1/3~2/3者为中度(++),肠化细胞占腺管2/3以上者为重度。
也有学者将肠化的面积分为0~3级:0级粘膜中不含有肠化病变;1级肠化占粘膜面积的30%;2级肠化的面积介于30%~70%之间;3级肠化的面积大于70%。随着年龄的增长,肠化程度也呈递增趋势。
四、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关系如何呢?
从肠化生过渡到胃癌的经历,大体是这样: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完全小肠型肠化→不完全大肠型肠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过程。从出现肠化发展到胃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III型肠化具有高潜在癌变危险性。
其证据有:
1.分化不成熟:这型肠化的组织结构与细胞形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去分化。
2.在粘液组织化学性质方面,表现为柱状粘液细胞有大量硫酸粘液出现。
3.在抗原性方面,表现为多种肿瘤相关抗原,生物学标准物的检出率增高。
4.在细胞遗传性上表现为遗传物质DNA含量异常增加。以上证据均提示大肠型化生更具有胃癌相类似的生物学特征。
五、肠上皮化生癌变率有多大
统计显示,“肠化生”发生癌变的概率为5%。放稳心态、不要惊慌。如果肠化生进一步发展为“异型增生”时,其癌变概率就明显升高。因此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重视,需胃镜随访,建议每1年做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一般单纯肠化生不必过于紧张,胃镜复查一年一次,一旦发现“异型增生”时,及时进行内镜下治疗,可以防止胃癌的发生。
六、肠上皮化生目前的治疗现状
大量研究表明:经过适当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进展;可使部分患者胃黏膜萎缩得到逆转,但胃黏膜萎缩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可逆转点,超过该点就难以逆转;肠化生似乎难以逆转,但可以延缓、阻止肿瘤的发生。
七、饮食问题不可大意
重要的是注意饮食的调节,宜清淡饮食,尽量避免烟酒、过酸过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减缓肠化生的进展。
长按白癜风医生白癜风食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s/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