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志丹单位:医院检验科
3月18日中午,急诊化验室连班的同事审核报告时发现一名患者血清钾结果14mmol/L,远超危急值标准上限,血清钙0.98mmol/L,低于危急值下限,结果复查一致。
检测结果截图
面对如山的「铁证」,该同事及时与肿瘤科值班护士取得联系,询问她是否将抗凝管内的血样倒入了生化管,导致结果严重失真。该护士是一名工作了十多年的高年资护士,当场否认,语气充斥委屈和不满,同意重新采血复查。
患者第二次血样复查结果钾4.49mmol/L,钙2.17mmol/L,均在正常范围内。
我们同事坚信自己的判断和推理,当事护士也坚决捍卫自身的清白。
病例详情
患者男性,77岁,因「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四天」于年3月6日入院。经采集既往病史,完善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后,患者诊断为1.肠梗阻2.左侧肺占位3.高血压病4.脑梗死后遗症,考虑肠梗阻病因为结肠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大,经肿瘤科会诊后转入肿瘤科进一步诊治。
18日中午,连班的同事收到该患者急查肾功能及电解质,随即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案例分析
重新采血复查的结果与首次结果完全迥异,促使我们必须查清楚第一管血样结果严重失真的原因。
我与该病区的护士长取得了联系,请求协同调查。护士长也十分信任当事护士,相信她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于是,我让护士长进一步询问是否在患者刚输液结束时抽血,以及该患者有无输注含钾液体。护士长询问后回电,由于急查需要,该患者接受采血时正在输液;并且其一侧偏瘫,因此护士在输液同侧手臂采集了血样。
我随即查阅了该患者的病历资料,当时正在输注10%氯化钾。结合钾钠以外其他指标排除稀释因素后随即恢复正常的因素,至此,高钾低钙的疑案基本「水落石出」了。
两次检测结果对比
知识扩展
此时,另一位同事又抛出了一个疑问:首次标本血钾大于14mmol/L,远超危急值,岂不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是否标本受到了污染?
其实,这是关于临床补钾治疗的专业知识,不属于检验医学的研究重点,即使大学课堂上学过,大家也难免遗忘了。借此机会,我们一起学习回顾一下该知识点。
低钾血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静脉补钾是治疗低钾血症的有效方法之一。钾离子进入血液循环,经过1h后在细胞外达到平衡,约15h才达到细胞内外平衡。可见,无论外周血钾离子低到何种程度,静推10%氯化钾都可导致一过性的细胞外高钾,甚至引起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或心脏停博而猝死,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静脉补钾有浓度和速度的限制,每升输液中含钾量不宜超过40mmol(相当于氯化钾3g),溶液应该缓慢滴注,输入的钾量应控制在20mmol/h,常需边治疗边观察,并连续治疗3-5天才能完成纠正体内的缺钾。
由于护士在患者输液同侧手臂抽血,血样中混入了经手背静脉持续滴注的高浓度氯化钾溶液,造成血钾结果超标,并因液体稀释导致其他指标结果假性偏低。
心得体会
看到高钾低钙的检测结果,检验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即是血样遭到了抗凝血的污染。虽然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但是稍有工作经验及秉承职业道德的护士基本不会出现这种错误。我们还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ws/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