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纯母乳喂养也会造成宝宝黄疸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营养来源,当然也是最经济、最安全的的食物。只要妈妈或宝宝没有特殊疾病的,我们建议6个月以内的宝宝都应该接受纯母乳喂养,但是你听说过吃妈妈的母乳也会造成宝宝黄疸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黄疸可能是每个宝宝出生后都要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原因是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因胆红素呈橙黄色,所以宝宝的皮肤和组织也会被染成黄色。通俗地讲,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宝宝生后早期,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在一定范围内的黄疸,一般生后2-3天皮肤开始黄染,4-5天达到高峰,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也可能持续2-4周)。宝宝黄疸若按这一“时间表”变化,黄疸比较轻,可以观察为主、不用治疗。

那母乳喂养又怎么会造成新生儿黄疸呢?

与母乳喂养有关的黄疸,临床上分为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加学说认为:喂养延迟、奶量不足或喂养次数减少,会造成肠蠕动减慢,正常菌群建立延迟,胎粪内未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回收增加与引起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有关,又称为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

通常情况下,初乳,即产后4天以内的乳汁,量少、质略稠而带深柠檬色,其中含有丰富的盐类,具有刺激胃肠道产生轻泄作用,有利于胎粪的排出,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此外,初乳中还含有乳铁蛋白等免疫因子,可增加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但是当早期母乳分泌及喂养不足时就会造成上述的优势无法发挥,出现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因此产妇产后要与宝宝早接触、早开奶、早吸吮,提高纯母乳喂养率,特别是要重视母亲分娩后30-40小时的泌乳关键时期,提高泌乳量,尽可能增加哺乳的频率与排便次数,可有效降低黄疸水平,缩短黄疸的持续时间,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它是由于母乳成分导致间接胆红素增高或消退延迟。通常黄疸于出生1周后出现,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4-12周方消退。

母乳性黄疸属于排他性诊断,诊断母乳性黄疸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ws/88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