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岳美中成学要勤奋有良师益友,还要有天分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3151.html

I导读:

莫嫌气化太虚空,系统机能组织同。

生理失常成病理,上工主治异中工。

术精解剖惟形体,道合阴阳有变通。

未入宫墙谈美富,终身门外作旋风。

岳美中老师谈治学经验

整理/连建伟、薛近芳

业师岳美中教授(~年),医理精湛,学验俱丰,素为医林景仰。晚年虽积劳成疾,身染沉疴,但仍壮心不已,不忘振兴中医大业。对吾关怀备至,每为授业、解惑,不遗余力。笔者有幸忝列门下,榻旁聆教,获益良多。谨将昔年随手记录岳师所谈的治学经验,整理如下,供同道参考。

岳美中老师说:成学问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勤奋苦学;二、良师益友;三、天资。

天资仅于学习中发现,而勤奋最为重要。“勤能补拙”,必须持之以恒。要有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要有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要有传世不朽的百代思想。三国时魏人董遇常教学生利用“三余”读书,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宋·欧阳修《归田录》云:“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要有毅力,有恒心,有韧性。有志者事竟成。功深养到之日,便是豁然贯通之时。

环境对于成才影响很大。拜师访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的最好方法。“独学无师友,孤陋而寡闻”。以文会友,集思广益,互相促进。叶天士一生拜师十七人,后成为温热学派之大师。

治学必须精专,“主一无适”之谓专。非专则不精、不深、不透。章次公学医时,章太炎指导说:“学技要专,即诗词亦所当戒”。次公夙好诗赋,闻此诚后,身遵行其言。陆渊雷学医时,室壁贴一条幅云:“来客除谈医外,请勿谈别事”。前人的治学经验要引为借鉴,拟定一些约束自己的戒律,极力节制不必要的偏好,使精力不分散而能集中,尽量避免应酬嬉游。

做学问一般都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只有经过实践,然后才能提高。临证既久,经过师友指点,结合个人的反复磨炼,才懂得辨证施治的精要。

我主张早背读,积资料,晚下笔。四十岁前读书博览,五十岁前积累笔记、医案等资料,五十岁后动笔。背读是学习经典医籍的首要功夫,贵在一个“早”字。

年青时,记忆力强,是读书的黄金时代。年一稍长,理解力发达,记忆力却有所减退,背诵的东西也就记不牢固。因此,我常有学医恨晚之叹!内经、仲景书、金元四家、后世温病诸家等历代名著,要熟读牢记,打好基础。

读书要分必读书和浏览书,必读书要少而精,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要精读,还要记熟,至少要背诵有证有方的条文,还要在方药用量上下工夫,中医的不传之秘在方药用量上。

读书要择善而从,批判接受,不能死于句下。“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辈读书,应实事求是,不要牺牲宝贵的时间去研究虚无缥缈的空说。我好作旧诗,虚掷了不少光阴,积习难除,至今仍不能与之决裂,自愧毅力不足。

中医的治法,是规圆矩方不容假借的。倘若学得不深不透,不能很好地掌握它的规律,一旦付诸实践,就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过失。我有二句诗:“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前一句敦促自己德进,后一句敦促自己业进。医生一举手一动足即接触到病人,医术好些、精些,随时可以活人;医术差些、粗些,随时可以害人。

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难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外台》及后世诸家的方剂要研究,掌握其规律性。在临床运用中,失败了的有其原因,成功了的也有其原因,每个大夫也都有经验方,对这些经验方也要加以分析研究。蒲老(蒲辅周)的用药用得好,剂量又小,我向他学到了不少东西。

《周易》的第一篇《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作刚劲解。学习就要有这样的精神,永远自强不息。正如孔子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临床中要保留完整的脉案,读书要作笔记,平时注意积累资料,既可记存备忘,又可供日后写作之用。中外许多著名学者,莫不记盈筐,才能著作等身。写文章要多看书刊杂志,才能布局、措词。围绕准备突出的问题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多写才能笔调熟练。

在读医书同时应读些哲学著作,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中医,要懂哲理。祖国医学和哲学始终结成不解之缘。《内经》、《伤寒论》等典籍中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朴素的辩证法,具有整体观、动态观,在医疗上起着指导作用。学好辩证法,用新的哲学观点充实中医学理论,对增强其生命力是大有裨益的。

附:岳美中老师写给医务工作者的诗

莫嫌气化太虚空,系统机能组织同。

生理失常成病理,上工主治异中工。

术精解剖惟形体,道合阴阳有变通。

未入宫墙谈美富,终身门外作旋风。

I导读:因为真诚,所以动人。裘沛然老以如此谦虚的笔墨,总结了自己50年来学医行医的思想变化和学习经历,深深的感动了我们。比起他来,我们欠缺的还太多太多。古人云:“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矣”,“穷则独善其身”,从我做起。

瘦因吟过万山归——半个世纪从事医学的教训

作者/裘沛然

“瘦因吟过万山归”,是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所著《两当轩诗集》中的诗句。仲则所作的诗,以清新俊逸,直逼青莲而见重于时。可是他怀才不遇,在坎坷中度过了一生。据文献记载:黄氏曾经写过四首律诗,诗中有“全家都在西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之句,这两句诗曾经风靡当时吟坛,并成为流传后世的七言警句。

而我觉得他“瘦因吟过万山归”一语,无论从艺术上或意义上来说,似都比上述两句高出一筹,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治学的艰巨性,能够赢得勤苦研究学问者的共鸣。凡是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学者,为探求真理,哪一个不是经历过废寝忘食,失败挫折的艰难困苦的历程。黄仲则的寥寥七字,提示我们研究学问者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瘦因吟过万山归”之句,在我的研究医学征途上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我在年轻时阅读清史叶香岩传,其中载他濒临属纩时对子孙说过几句告诫的话:“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颖悟,读万卷书,尔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我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我当时漫不经心地草草浏览一过,没有引起深刻的注意。虽然我也是“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今行医垂五十年,经过艰难困苦的挫折以后,越来越觉得香岩此言是语重心长的。叶氏以颖悟的天资,转益多师又医名满天下,而当临殁乃出此言,洵非一般泛泛之论,可说这是此老毕生临床经验总结和他对医学认识的深化。真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虽然寥寥数语,对后学却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我同天士所处的时代不同,当然体会也不尽相同。然而,“瘦因吟过万山归”,我走过了医学科学上崎岖曲折的道路,临床上遇到许多挫折和教训。这对我来说,诚然是痛苦的回忆。今把它写出来公之医界同道,也许对初学中医者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作为前车之鉴吧。

我学医过程中所遭受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并经历过几个阶段,基本上可归纳为四句话,即:踌躇满志,疑窦丛生,磨砺苦学,一间微明。现拟依次举例陈述。

踌躇满志

我少年在学校上学,当十三岁时即于念书之余跟叔父汝根学习针灸。吾叔为广西名医罗哲初先生弟子。他对我的学习督责很严,不仅针灸要籍都要背诵,凡是中医古代典籍也都要择要背读。家中还另请老师教授国学,不管我理解与否,总是要背得朗朗成诵。当时,午夜一灯,晓窗千字,是习以为常的。

叔父初不以医为业,因求诊的病人颇多,我有暇就经常侍诊左右。这些,为以后进入旧上海中医学院修业,总算奠定初步基础。在中医学院修完了各门基础课和临床课后,接着就是临证实习。年毕业,是年开业行医,光阴如白驹过隙,一弹指顷,已整整五十个年头了,真有学未成鬓先秋之感。

但是,当我初开业时,对于中医学的造诣是颇为自许的。自以为除了学过各门课程之外,还看过不少医书,仅举伤寒一类而言,当时已研读过数十家著作,其中尤服膺郭白云、成无己、柯韵伯、吕震名尤在泾及日人丹波元简父子之书,对莫枚士的《经方释例》和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亦饶有兴趣。

温病方面,则沉酣于叶、薛、吴、王数家,尤偏嗜叶天士与王孟英的著述,特别对叶氏的温病学说,曾经下过一番功夫。当时,对叶天士备极推崇,以为如香岩者,仲景以后,一人而已。说起温病的症因药治,颇能历历如数家珍。

另如金元四家和李时珍、王肯堂、张璐、喻昌、张景岳、沈金鳌、林佩琴医家著作亦通读一过。我最爱读的还是历代的医案、医话,因为这一类书多是前人的临床记述,最有裨于实际应用。对于西方医学的重要学科书籍,亦曾粗加浏览。有关国学文献,经、史、子、集茫如烟海,“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但亦贪多务得,粗涉藩篱。故以读书而论,当然不敢说已破万卷,确实也读得不算太少了。

诊疗方面,我在青少年时代即跟随叔父看病,后来又侍诊于孟河丁师之门,对于丁氏的一套常用经验效方,几乎熟极而流。曾记在侍诊之余,还整理过丁师的临证处方,编过一本《丁方手册》,以便记诵,同学一时传抄,作为临证之助。并又亲得海上诸名家之教诲,如谢利恒、夏应堂、秦伯未、程门雪诸先生的处方特色,也稍稍学到一点。故当开业伊始,饶有一种“学成问世”的优越感。正如孙思邈所形容的读书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的骄傲情绪,满以为夹此以游,真可以天下走得了。

疑窦丛生

事情并不像所想的那样简单,当开始应诊时,胸中是“目无全牛”的,也确实看好了一些疾病。但在岁月积累,病人渐多以后,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在诊疗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很多疾病没有办法解决,过去学过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本领全用上了,经方、古方、时方、验方一套一套地都用上去,可是仍然有不少疾病不能解决。

当这时候,我遇到病人有些怕了,因病家特别相信你,就盯住你看,而我常常束手无策,那时我非常窘,又想起古人说的“治病三年,天下无可读之书”这两句话是有道理的。

但是究竟什么原因呢?我怀疑过去所读的书都是不切实用的,中医的理论,我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开方用药,也可以丝丝入扣,如果绳以中医一般习用的理论和常规的治法,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但临床效果总是不理想,这是为什么?

我开始对中医学的价值产生怀疑,信心也有些动摇了。我想中医理论是否会是臆测的玄谈?其学说是否真有指导临床价值?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中医理论已是几千年前的东西,是否早已过时?我甚至怀疑古代方书、药籍及医案医话中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历代医案中尽是着手成春的记录,其中可能有贪天之功,也可能是虚构其效,我早年就听人说喻嘉言《寓意草》这本书大吹法螺,内容失实,因联想到其他医案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情况。在这段时间,我对中医学真可说是疑窦丛生。

既然对中医学失去信心,我的心转向西方医学去了。因为西医是近代科学的产物,如解剖所述,确实有形有质,言之有物,不论生理、生化,组织胚胎,病理以至诊断都可以从实验室里得到验证,不像中医理论看不见,摸不到。所以从此就着重进修西医学,还特别对化学这门学科有过很大兴趣。

在认真学习了相当一段时期西医学并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以后,我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西医分析病原病理,诚然清清楚楚,条理井然,还可从实验室验证,但从临床用药的效果来看,有许多疾病也同样没有好办法,尽管诊断检查的仪器设备新颖精密,而最后落实到治病还是效果不显。

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和从旁观察以后,我对西医也没有多大信心了。虽然当时抗生素、激素等药尚未发明,这些药临床虽有较好效果,可是什么抗药性、药物过敏、药物毒、菌群失调等副作用也随之发生。我徘徊于中西医学之间,为想找寻一种治病的最佳方法而感到苦闷,发愁!

当时我又回忆过去学医时的情景,曾亲自看到海上名医如夏应堂、王仲奇、丁济万诸先生,他们治好了不少西医所不能治的疾病,程门雪先生亲自给我讲过治愈了一个经德国著名医师确诊并谢绝不治的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儿,他用的是《福幼编》中的一张方剂。

在近代著名学者郑传所撰“丁甘仁墓表”中曾说:“晚年名益重,道益行,不独沪地绅商,争相招致,即西商之侨居者,积资数千万,出其百一,足以尽集诸西医,而有疾必折衷先生。”这些,使我猛然省悟,自己看不好病,是我没有学习好,不是中医没有办法,其过在我而不在中医学。这就使我在彷徨的歧途中又回过头来。

磨砺苦学

我国古代学者有句名言,治学要“猛火煮,慢火温”。这次重新学习,就遵循这个方法。且以重学《伤寒论》为例来说吧,过去只泛览各家注疏之说,对大论的精髓和仲景书的本来面貌,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次学习,首先改变了学习方法,专读白文,对各家注疏概置不问,专用仲景之言,来解仲景之意,这样学习,很能解决一些问题。

例如:在此以前,有关六经的解释,我很欣赏时贤所称的证候群,亦即六经非经络的说法。在这次重读仲景自序及把全书反复对照论证以后,我终于否定了自己过去的错误观点。

从前认为《内经》论十二经而不论六经;《内经》中提到太阳,阳明者,多连有“经”或“脉”字,而在《伤寒论》中则截然不同。其实,此说不仅歪曲了《伤寒论》,对《内经》经文也是断章取义的。

仲景明白声称撰用《素问》、《九卷》,今观《素问·热论》所述伤寒热病,虽只称太阳、阳明、少阳,而在最后则指出“三阳经络皆受病”;又如《素问》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等经文,似乎不涉经脉,但最后仍点明“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又如太阴根于隐白,少阴根于涌泉,厥阴根于大敦等文字,如不作经络解,其将安指!

且六经之名,早见于《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伤寒论》中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而略去经字,原同《内经》一样是一种简笔。如果《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等不是指经络,则书中太阳病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段文字,将作何种曲解?“灸少阴七壮。”试问在证候群上灸在何处?《伤寒论》中传经、动经、随经、过经、经脉动惕、行其经尽、刺风府风池、刺大椎肺俞肝俞、刺期门等论述经络腧穴的条文是如此明晓,我过去未曾细绎原书文字,只凭臆测耳食,妄谓六经非经络,至今思之,惭愧何及。

我在反复学习白文之后,又将原文全部打乱,再就每病每证的特征和各方配伍与各药主治、进行认真细致的归纳和分析,对仲景的方证药治法则,作了排除成见的探索。

过去只认为小柴胡汤的热型是往来寒热,这次才知道仲景用小柴胡汤有三种热型,即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与日晡潮热皆可应用,只要符合用小柴胡的特征就可。

就以柴胡一药而言,通过学习,深知从前所谓“柴胡劫肝阴”其说之非,一般医家多以头目眩晕为肝阳上亢,柴胡劫肝,故为禁药,然在大论中以小柴胡主治口苦咽干目眩,所谓目眩,即今之头目眩晕,仲景却以柴胡为首选药,我以后开始以仲景法用于临床,屡效不爽,始悔过去之偏见。

《伤寒论》中某经疾病,有些还有主药。曾记以前程门雪先生同我聊天,有一次他以考试的语气问我:你看太阳病的主药是哪味?我略加沉思,告以桂枝一药。程公相视而笑,我侥幸地总算没有答错问题。

我在这次重新学习以后,不仅发觉对《伤寒论》的研究是非常肤浅的,凡是其他古典医籍,如内科杂病,方剂本草以及各家学说等等,几乎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学习如此不扎实,理所当然地疗效不高。我如梦初醒地渐渐有点自知之明。

一间微明

经过刻苦学习,“为伊消得人憔悴”以后,初步有以下几点认识:

1.学而不精

我在中年曾害过一次湿温重症,经医院确诊为肠伤寒,身发高热,中西药物遍投而热不退,病延两周左右,乃邀请甬上名医徐余藻医治,徐为拟大承气汤加甘草,药共五味,服后次日腑气通,三日身热退。

我病后细思,读了《伤寒论》千百遍,还没有学会用承气汤,良足自愧!其原因当然由于我没掌握承气汤的论治规律,我只知大承气的主证是痞满燥实坚,困守于一般概念而不知用巧;同时,湿热蕴蒸气分,清宣透达之说,也禁锢了我的思路。

而西医学中肠伤寒在后期禁用泻药的观念也束缚了我处方用药的手脚。这一次提高了我对中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认识,我不再那么迷信西医了。对于娓娓动听的湿温理论以及伤寒与温病的实质问题,认识也较过去有了深化。

在早年行医时,我见到一位医生用熟地黄、当归、白术、柴胡以治感冒,心甚鄙之,然而曾目睹其病服该方而告痊。当时以为偶中而已,未之奇也。后来,我自己也遇到感冒病人,曾屡进桑菊、银翘、杏苏、麻桂等方,久延未愈,最后用“五柴胡饮”而竟收捷效。我过去亦熟读景岳书者,由于没有学到手,所以不敢用,不会用。

2.学而不广

我曾治疗一个患赤白痢疾病者,用了一系列治痢的正规方,如白头翁汤、木香槟榔丸、芍药汤、香连丸、枳实导滞丸以及丁师常用的治痢效方等,可是均无效果,下痢加剧,日夜登厕近百次,病人神情困惫,已臻危殆。在无可奈何中试用了一张《石室秘录》药味分量配伍奇特的方子,即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当时只照原书依样画葫芦,以冀幸中,不料服后次日泻痢次数减半,又服一剂而病全除。

《石室秘录》是托名天师、雷公、张机、华佗等合著的一本妄诞之书,我平素所不齿,今用此方竟如其书所说“一剂即止,二剂全安,可用饮食”的奇妙效果。乃深悔我过去知识之狭和治学之偏见。

我还亲见程门雪老治高热下痢,擅用荆防败毒饮,往往二三天内表解热退而痢疾并愈,过去囿于细菌、原虫说而反对喻嘉言的逆流挽舟法,而今乃知《寓意草》中尽多可贵之处。我读书先带成见,学而不广,未能牛溲、马勃俱收并蓄,有愧昌黎所称的医师之良。

3.学而不化

我感到自己在中医理论和处方方面“化”的功夫很差。譬如偏头痛,历代医书所载,常用全蝎、蜈蚣之类,我也常用,但效果并不好。我深知章次公先生治疗经验是相当丰富的,当时我看他治疗偏头痛效果很不错,他也用全蝎、蜈蚣,但却有几点与众不同。

配伍方面:全蝎、蜈蚣常与补气养血药同用(如黄芪、当归),而且量也重;还配合健脾化湿药(如怀山药、茯苓、制半夏);有时还加用附子。剂型方面常采用粉剂服用,以小剂量日服三次,常取得满意疗效。以后我治偏头痛,多遵循其法而奏效,说明“化裁”的重要性。可见前辈用药圆机活法的一斑。

试再举心胸疼痛为例,目前多习用丹参一药,我亦曾步武其后,临床有效有不效。为此细察并世医家之善治该病者,则并不局限于活血化瘀一路,有的作痰饮治,有的用行气宽胸之法,或用芳香开窍,也可用养阴或扶阳药,并有用甘缓及和胃或养心等法,效果远胜于用单味丹参。这使我觉察到“胶柱鼓瑟”之非。即以活血化瘀而论,也不必定用丹参。

我曾治过一些病人,先用丹参无效,继用手拈散、失笑散也无效,最后考虑到用仲景抵当汤,服后效果非常好,病情明显缓解。我深深感到自己学而不化的东西太多了,我还进一步理解到,学习一门学问,如果学得不精、不广、不化,就等于不学。我认识到以前就是犯了这个毛病,现在总算是刚刚入门,还远没有登堂入室。

学到老,开始懂得一点,以前完全是盲人瞎马,现在对中医学略有粗浅认识:

1.中国医学确实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还没有被我们所掌握,特别是其中高超的理论,更没有被我们认识。所以要虚心学习而万不可武断、臆测。

2.做医生要边读书、边临床,临床不能脱离读书,读书必须结合临床。光读书只有空洞的理论,光看病只有狭隘的经验,都无裨于提高自己、发展学术。

3.要开拓思想,既要精研中医学,也要读西医书,懂现代医学,还要多读现代基础科学和边缘科学的书籍。古代的文、史、哲也要有一定基础。

4.中药的作用是非常深奥的,不要用目前西医理论生搬硬套,例如发热、炎症,不要局限于清热解毒,辛温药甚至补益药也可能有消炎或者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打破中医学中一些人为的“清规戒律”,要在中医学原有基础上深入发掘,有所创新突破。

今天上班了哦,来看看前辈的教诲,如何提高临床水平?李老说有点经验就容易犯经验主义,真是说到了我的心里,相信很多同仁也一样。还是时刻提醒自己,学经典,全局观。

三言两语谈治学

作者/李寿山

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要讲究治学之道,学医者亦不例外。我这里只是简单谈谈如何做一名好医生,除医风医德外,在学术上最基本的要做到两点:一是打好理论基础;二是不断提高临床水平。

如何打好理论基础?我认为要从多读、多记、多用入手。对“四小经典”要熟记死背,能诵之如流,做到在理解基础上死记,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对“四大经典”要以实用为主,选学精读,明其理,知其要,有些章节警句要铭记在心,做到脱口而出。

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要立足于实践,不能人云亦云,以偏概全;更不能脱离历史实际强求责备,否定一切。要验之实践,择优而从,将前人的经验化为己有。这样日积月累,不断学习、不断深入,自能登堂入室而达顶峰。

怎样才能提高临床水平呢?我体会主要是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失败的教训更应总结,失败乃成功之母,要把教训奉为经验。

同时要不断向别人学习,除向书本学习外,还要向同道学习,向群众学习,古语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确是至理名言。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贵在不耻下问,才能真正学到别人的长处,哪怕是只言片语、点滴经验都有可学之处。“文革”期间我下放到农村,就向农民和“赤脚医生”学到不少有效的治病方法。此外,对一些行之有效的专病专方亦应学习掌握,因它本身包含着辨证施治的内容。

另外,临床医生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刚入临床不久的医生,容易出现两种情况,当临证顺利治好一些疾病的时候,容易沾沾自喜而不求甚解,此时要注意防骄傲自满,以免停滞不前;当遇到久病痼疾难治的病人时,又往往急于求成,本来辨证治法都是正确的,因难以速效而朝令夕改,结果欲速而不达,自己乱了阵脚,越走越远,以至贻误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一些慢性痼疾其来也渐,其去亦缓,切忌“盲动”,要通常达变,因证施治,水到渠成,才能使病霍然。

临床日久的医生,积累了一些经验,最易将一得之见以应万变,犯经验主义。对疾病要有全局观点,自始至终都要四诊合参,贯穿辨证施治,切忌主观臆断以偏概全。遇急症大病,更应沉着审辨,心小胆大而有果断,不能顾此失彼,犹豫不决,延误病情。对经方时方的运用,不能有门户见,当以辨证为准,只要辨证合拍,施治得当,都是用之有效的方法。

做到以上这些,自然就能不断提高临床水平。

还有一个问题,是当代中医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处理好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不包括中医自身的辨病),这个问题很复杂,有理论的问题,有临床实际问题,这里不想从理论探讨,着重从临床实际谈谈,如肾炎病人,经治水肿消退,临床症状已愈,但尿化验仍有蛋白、管型;肝炎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但肝功能有变化,或乙肝表面抗原不能转阴;再如萎缩性胃炎,经治临床症状消失,但复查胃镜,胃粘膜组织病变未改变等等,诸如此类情况很多,应怎样对待?病人无自觉症状,辨证当从何入手,确是一个新问题。

我个人认为首先要重视疾病的客观存在,其次辨证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虽无自觉症状可辨,然而脉象、舌诊、神态、色泽仍有可辨之处,特别是舌象(含舌下脉诊)和脉象常有据可察;二是结合体质、病史分析病机或其他兼症,亦有可辨之处,从而为审证立法、处方选药(可采用专病专方)找到根据而获得根治之效。

以上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可供学生成才和在职提高的中医同道参考。

给有志于学习中医的青年同志的一封信

作者/朱良春

近来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要求我谈谈如何学习提髙和发掘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的问题。现谈一点个人的肤浅看法,仅供参考。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学,主要从哪些书入手?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初步统计约有八千多种,十万余册,而且仁智之见,也不完全一致,究竟从何入手呢?我认为在基础理论方面,首先要花一定时间学习《内经》,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首先源于此书,我们从中掌握了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养生保健等基础理论的主要方面,就为学好中医打开了大门。但要学好它,并非易事,必须具有勤奋、刻苦、踏实、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因为《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文字简古,存在许多古字、古义,特别是古代文字由篆化隶,由古转俗、假借、误写以及错简衍脱,这就给学习造成了困难。因此,首先要对古文下一点功夫,其次要弄懂一些同音而简写的字。

例如:脏腑写成藏府,肢写成支,纳写成内,妊写成任,旺写成王,凭写成冯,澼写成辟,孔隙的孔写成空,腧写成俞等。又如营和荣,泣和涩,卒和猝,侠和挟,罢和疲,能与态等字,由于音近义通,常互用之。再次要熟读一些主要经文。这对深入理解义理,逐步领悟,非常重要。可以先读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薛生白的《医经原旨》,然后再阅读张景岳的《类经》。《类经》经四十年的编撰,始获完成,作者根据素、灵现存材料,结合医学的实际应用,分为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大类,凡三百九十篇,比杨上善的分类扼要合理,且说理比较精细清晰,是一部最切实用、非常完备的注本,可以经常翻阅。在学习《内经》主要内容和学术思想时,应抓住如下几个重点:(1)阴阳学说是《内经》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则;(2)五行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一种取类比象的方法;(3)四时六气是推演疾病发生的规律,是机体与环境统一的理论基础;(4)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生理和病理的基础,是从整体观和动态观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5)营血是形体营养的来源,卫气是机体功能的动力。

其学习程序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一)通读原文,窥其全貌;(二)熟读警句,掌握精髓;(三)独立思考,兼参校注;(四)前后对照,指导实践。

《伤寒论》,主要是讨论外感热病的书,乃“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共法,方。全书都是教人辨证的法则准绳,后世誉为“辨证论治”的典范,是十分重要的典籍。

需先熟读条文,然后对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鉴别点加以掌握,就能灵活运用于临床,指导实践,收到佳效。例如麻杏石甘汤用于风温(肺炎),白虎汤用于暑温之偏热者(乙脑),大柴胡汤用治少阳、阳明同病之心下满痛(急性胰腺炎及胆道感染),大承气汤用于里实热结证(急腹症),茵陈蒿汤用治湿热黄疸(急性黄肝、胆囊炎等),白头翁汤用治热毒血痢(急性菌痢),乌梅丸治蛔厥与久痢(肠蛔虫、胆道蛔虫及过敏性结肠炎),四逆汤用于少阴病之亡阳厥逆(抢救休克)等等,都是验之有效的《伤寒论》的著名方剂。后世许多医药学派都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值得探索之处甚多,如证、因、脉、治,理、法、方、药等,既是指导临床的规律,又蕴含着精湛的理论。因此,认真学习《伤寒论》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因其说理中肯,比较详明,以此为基础,再适当参阅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ws/739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