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 大肠梗阻萎缩 > 治愈胃癌全切术后腹部完全性肠梗阻验案
当前位置: 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 大肠梗阻萎缩 > 治愈胃癌全切术后腹部完全性肠梗阻验案
姓名:周XX。性别:女。年龄:42岁。婚况:已婚。单位:苏州。职业:预算员。
初诊:-8-3大暑
主述:胃癌术后肠套叠、梗阻1周。
现病史:患者年11月因喜冷食甜食零食,胃痛,易饥,皮肤痒,寐不安,便溏,手脚冰凉,面颊发热、红疹,遇热则两颧潮红并心烦不宁8年,前来求治予余。实验室检查:“哈气试验”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诊为“胃寒积,肝寒、肾寒、心寒、肺寒”经治疗27天痊愈。但仍滋食冷饮甜食,年3月又因出现胃胀痛,大便细,大便日行1-2次,且柏油色,求治予余。见其舌体淡红、胖大。舌苔:光剥。脉:滑紧,胃寒、脾寒、肝寒。予寸口针、中药(附子理中汤合当归四逆汤)调理58天,患者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纳可寐安,二便调,诸症消失,嘱忌口寒凉食物。但依然滋食冷饮甜食,年11月又前来就诊,面色苍黄无光泽,极度消瘦,全身大片肌肉脱失。自述近2月胃胀痛,位于剑突下,与进食无关,伴反酸、嗳气,头晕,纳呆,寐不安,大便成粒,迅速消瘦,体重由90余斤锐减至70余斤。体检:剑肋骨间胃脘部触及拳头大包块,质硬如石,边缘光滑。脉现胃冰寒、肝寒、脾寒,中医诊断:反胃证型:肝胃冰凝西医诊断:胃癌?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合当归四逆汤合甘草干姜汤。7付,每日一付。第4日清晨已服3付药,服第4付药时呕吐,拒绝再服药。第4天来复诊时见其全身大片肌肉长出,形体丰满,恢复原貌,胃中胀痛消失,触诊剑突下拳头大石样包块已明显缩小至鸽蛋大,故极力劝患者继续服药,但其拒绝。现症见:全身极度消瘦,皮包骨头,严重贫血貌,全身晄白无泽,目眶青,疲惫无力,站立行走脚下无根,脑中缥缈,语音短促低微,自述:因去年拒绝服药时听我说她胃病严重,故于年1月13日去某院检查。胃镜示:胃体溃疡、十二指肠球部炎、浅表性胃炎;病理结果示:(胃体)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戎细胞癌;腹部CT示:部分胃壁增厚,肝脏囊肿可能性大,盆腔少量积液,肺部未见活动性病变。确诊为“胃癌”。于当天在该院普外科行胃癌根治术+腹腔镜探查术,术后常规病理示:(全胃)粘膜内低分化癌,两切端未见癌累及,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免疫病理:癌细胞CK,CK18阳性,cerbB-2阳性(1+),Ki-67阳性(40%),LCA,CD34均阴性。术后一直休假,进食流质食物,少食多餐。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7月25日因腹胀痛、饮食差,体重明显减轻被收入该院,查胸+腹+盆腔增强CT示:左肺上叶结节,建议随访待查;胃K术后,肝脏囊肿;左下腹回肠套叠可能;盆腔少量积液。验血示:血清甲胎蛋白增高。诊为:“腹部不完全性肠梗阻”。予禁食、补液、抗炎治疗一周后于7月31日好转出院,但仍饮食较差,体重继续减轻。目前体重下降到30公斤,消化道上下不通,不能排便排矢气,不能进食,严重贫血,低血糖,心慌、耳鸣、全身乏力,该院诊为胃癌全切术后转移到小肠致“小肠套叠,小肠梗阻”,建议切除小肠。患者因惧怕切除小肠,故前来求救予余。舌:淡白,舌边、尖有大量齿痕。舌苔:花剥,前后中央满布裂纹。脉:弱、细数、结代。
体检:肚脐周围触及以肚脐为中心直径约15公分的圆形石状包块,伴压痛。
诊断:中医诊断:反胃
证型:脾陷胃逆,出纳受阻
西医诊断:胃癌全切术后腹部完全性肠梗阻
治则:温中开结
处理:1.寸口针qd.X48天
取穴:脾、胃、大肠、心包、心、肝、胆、肾、小肠、膀胱。
操作:浅刺,捻转泻法,寒气得出后留针1小时。
2.虑其胃已全切,食道、小肠容量很小,且要摄食,故中药处方甘草干姜汤qd.X48天。
医嘱:避风寒,重保暖,慎起居,适情志,饮食宜温热,禁戒寒凉食物。
二诊:-9-26白露
新体征:初诊次日就能正常排气排便,食量亦增加,面色出现红润光泽。现症见:面色红润,纳流质可,二便调,身体明显较前有力,体重增加1斤;但寐不安,心慌、心悸、双脚冷。
变化分析: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前言应衣者,言其微动,似乎应衣,可验虚里之胃气。后言应衣者,言其大动,真有若与衣俱振者,是宗气不固而大泄于外,中虚之候也。)愚按:虚里跳动,最为虚损病本,故凡患阴虚劳怯,则心下多有跳动,及为惊悸慌张者,是即此证,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为虚里之动也。但动之微者病尚微,动之甚者病则甚,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轻重。凡患此者,余常以纯甘壮水之剂,填补真阴,活者多矣。然经言宗气之泄,而余谓真阴之虚,其说似左,不知者必谓谬诞,愚请竟其义焉。夫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是由胃气而上为宗气也。气为水母,气聚则水生,是由肺气而下生肾水也。今胃气传之肺,而肾虚不能纳,故宗气泄于上,则肾水竭于下,肾愈虚则气愈无所归,气不归则阴愈虚矣。气水同类,当求相济,故凡欲纳气归原者,惟有补阴以配阳一法。
诊断:宗气外泄。
治则:温阳救逆,填补真阴,固脱。
处理:1寸口针qd.X7天
取穴:脾、胃、大肠、心包、心、肝、胆、肾、小肠、膀胱。
2.中药:四逆汤加山茱萸、龙骨、牡蛎qd.X7天
三诊:-10-4白露
新体征:心慌、心悸、双脚冷症状消失,仍无力、腹胀、寐不安。
变化分析:宗气外泄已除,但腹中冰结仍未解除,应继续温中开结,效不更方。处理:寸口针合中药甘草干姜汤qd.X11天。
四诊:-10-15寒露
新体征:昨日吃过季节的发霉芋头,出现剧烈呕吐、心慌、面色惨白,经某院输液、抗炎后剧烈呕吐症状消失,但今日面色惨白、全身乏力、纳呆、心慌、耳鸣。
处理:寸口针合自拟“顺气方”(中药方:陈皮、茯苓、姜半夏、麸炒白术、人参、炮姜、炙甘草、龙骨、牡蛎)qd.X6天。
五诊:-10-21寒露
新体征:服药后很舒服,面色红润,体力恢复,形体较前丰满,体重32.8公斤。自述:“体重向上增加,胖了四斤六两。”
处理:效不更方,寸口针合中药:顺气方加小茴香bid.X63天。
六诊:-1-2冬至
新体征:10月28日寸口针后,排气多,下午吃一副药,排气更多,发现肚脐左侧的包块变松。12月4日体重34公斤,12月11日体重35公斤,12月25日体重35.5公斤,12月31日体重36公斤。
患者前晚开电热毯忘记关,半夜全身大汗而醒,醒后湿头发、湿衣继续睡觉,昨日上午10点开始时冷时热,冷时肌肉颤抖,燥热时全身出汗,大腿前面发冷,吃午饭后症状明显缓解,半小时后又如故。且晚上症状加重,头痛、胸口堵闷。昨日饮食米饭、鸡蛋羹、白菜汤,晚上5个芋艿,鲫鱼汤。吃安眠药入睡(吃安眠药已半年)。
变化分析:脉现肌肤寒湿郁阻肺心脾胃气机。
处理:寸口针合中药(生姜桂枝汤加肉桂、吴茱萸、茯苓、草果、葛根、三七粉、细辛、桔梗、苍术、姜半夏、豆蔻、苍耳子、薤白、龙骨、牡蛎)bid.X1天。
七诊:-1-3冬至
新体征:头痛、胸口堵闷情况缓解。
变化分析:回顾病史,患者肺部有结节,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欲救脾土,当解肝郁,清肺寒。
处理:寸口针合中药,上方加当归、赤芍qd.X35天。
八诊:-2-15立春
新体征:年2月5日体重增加到37.8公斤。今日有耳鸣,纳可,寐安。
变化分析:脉现寒湿淤胆。
处理:寸口针合中药(制川乌、苍术、姜半夏、茯苓、炮姜、炙甘草)qd.X16天。
九诊:-3-17惊蛰
新体征:胆经不通所致耳鸣症状缓解。
处理:寸口针合甘草干姜汤qd.X28天。
十诊:-3-29春分
新体征:每天正常大便1次,且量多,体重增致38.5公斤,但小便不通。
变化分析:脉现膀胱经寒。
处理:寸口针合真武汤(附片、姜黄、茯苓、猪苓)bid.X4天。
十一诊:-4-13清明
新体征:小便通畅了,但不慎受凉,心慌、头痛、嘴唇发紫。
变化分析:脉现肺心寒。
处理:寸口针并中药(生姜、桂枝、肉桂、茯苓、三七粉、薤白、姜黄、草果、葛根、炮姜、附、炙甘草、龙骨、牡蛎、煅磁石)qd.X3天。
十二诊:-4-22谷雨
新体征:心慌、头痛、嘴唇发紫消失,但盆腔积液,尿闭5天。
变化分析:脉现肝寒、膀胱寒、脾寒、小肠寒。
处理:寸口针合中药(真武汤合甘草干姜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味)qd.X17天。
十三诊:-5-9立夏
新体征:肚脐周围的石状包块完全消失,中腹软,且无压痛,小便完全通畅,盆腔积液消失。但又不慎受凉,心慌、头痛、嘴唇发紫。
变化分析:脉现肺心寒。
处理:寸口针合中药(生姜桂枝汤合甘草干姜汤合薤白白酒汤加减)qd.X7天。
十四诊:-5-13立夏
新体征:每天棕色水样泻3-4次,心悸心慌时嘴唇发紫减轻。
变化分析:效不更方。
处理:寸口针合中药(原方加草果、山药、麸炒白术、细辛。)qd.X46天。
十五诊:-6-27夏至
新体征:治疗后心悸心慌嘴唇发紫消失。体重由60斤增加到84斤。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纳流质可,二便调,寐稍不安。故开始正常上班了。
处理:中药(甘草干姜汤)长期调理。
十六诊:-7-14小暑
新体征:至今体重86-87斤,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纳流质可,以芋头为主食,二便调,寐安。舌:淡红,边无齿痕。苔薄白,无裂纹。面色微灰,脉缓,肺心寒。
辩证分析:人自有生而后,全藉谷气为养,故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死。可见平人之常气禀于胃,无胃气则死也。经曰:饮食入胃,脉道乃行。又曰脉得食即高。故知脉道之行,必待此而起。夫脉者气血之府,精神之舍。而胃气者,精气神三宝之神粮,而营卫之渊源也,其气流营溢卫合精,而行神于脉。虽五脏各禀,四时各正,有必见必应之时,而于人之保合太和,必以胃气为本。是五脏四时,皆必待此而得其平也。
脉象之关紧要者莫如胃气。经曰:四时百病,胃气为本。何等明切。无奈后人妄指胃气为神气,大失旨矣。夫胃为水谷之海,凡饮食入胃,赖水火二气泌蒸化生五味。味中之清气精液,上升于肺叶华盖之下,将胃中精气聚化成液,滴入血海,滋血养气,贯运于脉中,而各归本脏,培养灵根,填补精髓,内强筋骨,外润皮肉,名曰营气。以其源发于胃,故又名胃气。以胃中之精液生于谷,又曰谷气。神气者,指六脏中所藏真神而言。心神之象钩,肝神之象弦,脾神之象缓,肺神之象毛,肾神之象左石右动。如胃中谷气盛,则营卫充而六脏元神自足,征应于脉象,心旺则微钩,肝旺则微弦,脾旺则和缓,肺旺则微毛,左肾旺则微石,右肾旺则舒软。若胃中谷气减少,则营气亏而六脏元神自弱,征应于脉象,心亏则钩多胃少,肝亏则弦多胃少,脾亏则弱急舂硬,肺亏则毛多胃少,左肾亏则石多胃少,右肾亏则虚浮恍涩。假若元真两惫,则龙雷之火散于外,釜底寒阴起于内,饮食入胃,辄饱胀呃逆,回酸吐哕,完谷不化,尽显火力不能泌蒸之症,以致胃气尽绝,六脏真神独见。《内经》曰皆真脏,即死脉也,绝脉也。如此分胃分神,何等透彻,诚于钩多胃少,弦多胃少,毛多胃少,石多胃少,弱急舂硬,虚浮恍涩之时,骤建真元,急退寒阴,庶龙雷关锁不扰,斯尽善矣。如或认脉欠的,邪正猜疑,虚实无惫,补泻妄施,则龙雷熯燎于上,釜底寒生于下,谷气断绝于中。一八但钩无胃,但弦无胃,但毛无胃,但石无胃,急散无胃,软散无胃,虽岐黄之圣,恶能断鳌立极于无有之乡哉。
详观平日旧证:患者自来饮食不节,好吃零食甜食肉食冷食,饮食稍不慎即伤食作泄,此脾气之弱也。脾为太阴湿土,阳明之燥足以济太阴之湿,则脾阳升运,水谷消磨,湿旺燥衰,中气莫运,多食不能消化,肉食更难消磨,过时陈宿,反伤胃气,故病便溏。食冷作痛作泄者,寒败脾阳也。甜食甘缓之性,善滞中气,土滞则脾陷而胃逆,胃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故面颊发热;脾主肌肉,寒湿困脾,火蒸湿起,进暖气房更助寒湿气化外散,但外有寒郁肺卫,腠理不开,寒湿不得外泄,故面发红疹、皮肤痒、烦躁不宁。易饥者,乃胃中虫(幽门螺旋杆菌)生嘈杂感,非实饥也;不寐者,阳气收藏则为寐,收藏之权,虽关金水降蛰,而金水降蛰之原,实由戊土之降,土湿阳明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肝寒阳气不得疏泄,《内经》云:“气为血之帅”,故肢端缺血,手脚冰凉也。此寒败脾阳,肝胃虚寒胃痛证也。法宜燥土暖水,疏木达郁,水温土燥,木达风清,脾旺湿消。予寸口针并中药(附子理中汤合当归四逆)27日已获康愈。患者大喜,放松警惕,滋食冷饮甜食,3个月后出现气虚摄血无力,现柏油色便血;阳虚气化不行,湿浊内蕴,阻于中焦,而大便细。脉象胃寒、脾寒、肝寒。此寒败脾阳,气不摄血证也。法宜燥土暖水,补气止血。复予寸口针、中药(附子理中汤合当归四逆汤)58天调理诸症消失,已获痊愈。后又因继续恣食冷饮,致使脾土郁陷,肝气抑遏,饭后中焦郁满,胃气不下,是以嗳气欲呕。阳明胃气,本自下行,屡呕气逆,因而上行,胃逆则胆无降路,亦遂上冲,而反酸;土湿日滋,脾阳日败,而纳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头晕;《内经》云“胃不和,卧不安”,而不寐;脾主肌肉,四肢之本,湿旺脾郁,肌肉壅滞,而四肢失秉,故周身大肉脱失,体重锐减;《灵枢?五变篇》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患者皮肤薄弱而苍黄乏色泽,其肺虚可知;肉不坚实而大肉脱,其脾虚可知。肠胃者,肺脾之腑也,其脏虚,腑必恶劣,而浊邪之气留止积聚,乃伤之也。脾胃之间又寒温不调,由是稍感其邪,即与所蓄之积留止不行,胃阳冰脱,冰寒盘塞胃部,遂大聚而成患,胃生石状包块且痛楚;下焦阴旺,肠窍约结,糟粕传送,不能顺下,下而辄闭,蓄积既多,乃复破隘而下,下而又闭,零星续下,不相联属,大肠以燥金主令,而手足太阴,湿旺津瘀,但化痰涎,盘塞肺胃,不能下润大肠,是以燥结成丸,枯涩难下,故大便成粒,硬若羊矢。患者脉现胃冰寒、肝寒、脾寒,此乃肝脾胃冰凝之反胃病,法当破冰开凝,燥土暖水,疏木达郁,回阳救逆。故昔日予寸口针并中药(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合当归四逆汤合甘草干姜汤)三天而周身大肉长回,体重恢复,胃口冰块锐消。惜未延治,任西医手术切除全胃,并不忌寒凉,为祸深矣。至今脾陷胃逆,出纳皆阻。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脾升则清气上达,粪溺无阻,胃降则浊气下传,饮食不呕,脾陷而清气填塞,是以涩闭,胃逆而浊气冲逆,是以涌吐。而出纳废弃,上下关格,消化道上下不通,不能排便排矢气,不能进食,总由中脘阳虚,脾胃湿寒,不能消水而化谷。盖水谷消化,糟粕下传,胃无陈宿,故不呕也,即呕亦无物,脾胃湿寒,水谷不消,陈宿停留,壅碍阳明虚受之常,则中脘郁胀,升降例行,胃气上逆,故呕吐不存也。胃以下行为顺,上行为反,上行之久,习为自然,食停即吐,永不顺降,故曰胃反。饮食不存,无复渣滓入于二便,而肝脾郁结,肠窍塞闭,是以便溺不利。胃气上逆,肺胆莫降,相火刑金,故上热郁蒸,嗽喘燥渴。辛金不收,则气滞而痰凝,故肺生结节。甲木失藏,则胆虚而惊作。神气浮动,自少梦寐。六月湿旺,胃气更逆,愈阻胆经降路,甲木郁迫,贼伤胃气,则胃口疼痛。少阳经脉,自胃口而下两胁,经腑俱逆,不得舒布,两气抟塞,因成一大块。甲木升击,则整块齐冲。土木纠缠,故痞塞嗳气。少阳胆经络于耳后,胆经不降,而耳鸣。且《素问》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肠胃之脉在头,在于七窍,故肠胃不利,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血藏于肝而敛于肺,阴分之血,肝气升之,故不下脱,阳分之血,肺气敛之,故不上溢。血以阴体而含阳气,温则升,清则降,热则上流,寒则下泄,下温而上清,则条达而红鲜,患者相火升泄,上热下寒。上热而下寒,则瘀凝而紫黑,凝瘀之久,故肝脏囊肿。经血寒瘀,月期满盈,阻碍风木发舒之气,郁勃冲突,是以腹痛。刘朱论血,以紫黑为热,谬矣!肝属木,其色青,其志怒,其窍为目。《灵枢?五阅五使》:肝病者,眦青,肝病则郁怒而克脾土,故青色见于目眦,目眶青则病重者,木贼而土败也。木郁则生虫,肝脾郁陷,下焦堵塞,故少腹结硬,病菌感染而盆腔积液;脾主肌肉,四肢之本,湿旺脾郁,肌肉壅滞,而四肢失秉,故大肉脱尽,皮包骨,体重下降到30公斤,晄白无泽,全身虚乏,头晕耳鸣,脚下无根,站立行走似飘。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土为万物之母,故上文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主。此言胃气所出之大络,名曰虚里,其脉从胃贯膈,上络于肺而出左乳之下,其动应于衣,是为十二经脉之宗,故曰脉宗气也。宗,主也,本也。盖宗气积于膻中,化于水谷而出于胃也。经脉篇所载十五络,并此共十六络,详具十六络穴图中。又脾为阴土义,详疾病类五十二。)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若虚里动甚而如喘,或数急而兼断绝者,由中气不守而然,故曰病在中。数音朔。)结而横,有积矣;(胃气之出,必由左乳之下,若有停阻则结横为积,故凡患癥者多在左肋之下,因胃气积滞而然。如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者,盖以左右上下分配五行而言耳,而此实胃气所主也。)绝不至曰死。(虚里脉绝者,宗气绝也,故必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前言应衣者,言其微动,似乎应衣,可验虚里之胃气。此言应衣者,言其大动,真有若与衣俱振者,是宗气不固而大泄于外,中虚之候也。愚按:虚里跳动,最为虚损病本,故凡患阴虚劳怯,则心下多有跳动,及为惊悸慌张者,是即此证,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为虚里之动也。但动之微者病尚微,动之甚者病则甚,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轻重。凡患此者,余常以纯甘壮水之剂,填补真阴,活者多矣。然经言宗气之泄,而余谓真阴之虚,其说似左,不知者必谓谬诞,愚请竟其义焉。夫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是由胃气而上为宗气也。气为水母,气聚则水生,是由肺气而下生肾水也。今胃气传之肺,而肾虚不能纳,故宗气泄于上,则肾水竭于下,肾愈虚则气愈无所归,气不归则阴愈虚矣。气水同类,当求相济,故凡欲纳气归原者,惟有补阴以配阳一法。)故针用寸口针法,药用四逆汤加山茱萸、龙骨、牡蛎而治愈心慌心悸。土亏阳败,病重邪深,西医诊为胃癌全切术后转移到小肠致小肠套叠、梗阻,建议切除小肠,乃死之途,幸未采纳。法宜燥土暖水、温胃降逆、疏木行郁。患者受盛之胃已全切,食道小肠柔脆,不堪毒药,少服便效,未宜多用也。故予寸口针并中药(甘草干姜汤)治疗1天,次日就湿去阳回,饮食消化,精华升布,津液降洒,脐周包块变软变小,能正常排气、排便,饮食流质,面色出现红润光泽。至今已2年半有余,脐周包块尽消,腹中柔软,体重由60斤增加到现在的87斤。面色红润,纳流质可,寐安,二便调,精神矍铄,诸症悉除,健康地工作生活。可见水温土燥,木达风清,脾旺湿消,神气渐盈,百龄易得,还少仙方,何其不能!《素问?生气通天论》:圣人服天气而通神明。“阴阳应象论”:能知七损八益,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年高之人,阳衰阴旺,是以易老,若以药物抑阴扶阳,本有还童之理,而愚味以为妄诞,此下士闻道,所以大笑也。至于素禀脏气,虽与人别,而寒热燥湿,一切不受,是方药之差误,非宜寒不受寒,宜热不受热也。
(完)
附录:中医古籍治疗反胃扶阳药方摘录: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反胃》明代本草
〔草部〕
附子(温中破积。反胃不下食,以石灰泡热,姜汁淬三次,同丁香、粟米煎服,或为末舐;或为丸噙;或包丁香,以姜汁煮焙丸服。)白豆蔻(脾虚反胃,同丁香、缩砂、陈廪米,姜汁丸服。)白芷(血风反胃,养胃〕陈仓米大枣人乳〔温胃〕韭菜炉甘石〔固胃气〕诃子、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粟壳、龙骨、粳米〔敛胃气〕木瓜 〔升胃气〕 干葛、升麻、檀香、白附〔通胃气〕烟草、通草、大蒜、雄黄〔宽胃气〕 藿香、神曲、荞麦〔破胃气〕 枳实、山甲、荞麦、续随子〔消胃积〕 砂仁、使君子、山楂、神曲、麦芽、荞麦、雷丸、谷虫、阿魏、朴硝、硇砂、丁香、沙糖〔杀胃虫〕 使君子、干漆、五倍子、百药煎、阿魏、雷丸、谷虫、厚朴〔祛胃风湿〕 白芷、秦艽、防风〔散胃风痰〕 白附〔散胃湿(热痰)〕 香薷(湿热)、半夏(湿痰)、肉豆蔻、草豆蔻、白豆蔻、砂仁、草果、丁香、檀香、益智、山柰、良姜、炮姜、使君子、神曲、川椒、胡椒、大蒜、荜茇、红豆蔻〔燥胃寒痰湿〕地榆、槐角、槐花〔凉胃血〕 苏木、三七、干漆〔破胃血〕胡桐泪〔吐胃痰毒〕土茯苓、漏芦、白头翁、金汁、绿豆、蜗牛、蒲公英、人中黄、茶茗、茅根、石膏〔解胃热毒〕
《肘后备急方·卷四·治卒胃反呕方第三十》汉唐方书
又方,捣葛根,绞取汁,服一升许。
又方,一云蔗汁,温令热,服一升,日三,一方生姜汁,服一升。
又方,灸两腕后两筋中一穴,名间使各七壮,灸心主尺泽,亦佳。
又方,甘草,人参各二两,生姜四两,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治卒呕,又厥逆方。用生姜半斤,去皮切之,橘皮四两,擘之,以水七升,煮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蘡薁藤,断之当汁出,器承取饮一升,生葛藤尤佳。
治卒不止方。饮新汲井水数升,甚良。
又方,痛爪眉中夹间气也。
又方,以物刺鼻中各一分来许,皂荚纳鼻中,令嚏,瘥。
又方,但闭气仰引之。
治食后喜呕吐者。烧鹿角灰二两,人参一两,捣末,方寸匕,日三服,姚同。
治人忽恶心不已方。薤白半斤,茱萸一两,豉半升,米一合,枣四枚,枳实二枚,盐如弹丸,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为三服。
又方,但多嚼豆蔻子,及咬槟榔,亦佳。
治人食毕噫醋,及醋心方。人参一两,茱萸半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再服也。
哕不止,半夏洗干,末之,服一匕,则立止。
又方,干姜六分,附子四分,炮,捣,苦酒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效。
附方 张仲景方,治反胃呕吐,大半夏汤。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二升,煎扬之一百二十遍,煮下三升半,温服一升,日再,亦治膈间痰饮。
又方,主呕哕。谷不得下,眩悸,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切,以水七升,煎取一升半,分温服之。
《千金方》,治反胃,食即吐。捣粟米作粉,和水,丸如梧子大,七枚,烂煮纳醋中,细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
又方,治干哕,若手足厥冷,宜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治心下痞坚,不能食,胸中呕哕。生姜八两,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夏五合,洗去滑,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味合煮,取一升半,稍稍服之。
又方,主干呕。取羊乳一杯,空心饮之。
《斗门方》,治翻胃。用附子一个,最大者,坐于砖上,四面着火渐逼碎,入生姜自然汁中,又依前火逼干。复淬之,约生姜汁尽。尽半碗许,捣罗为末,用粟米饮下一钱,不过三服,瘥。
《经验方》,治呕逆反胃散。大附子一个,生姜一斤,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之。
版权声明?本文为姑苏区马岩璠针灸诊所马岩璠针灸博士在二十四年的针灸临床实践基础上,遵循《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和《难经·二十三难》:“经络者······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难经·三难》:“脉有三部九候,······审而刺之者也。”按照《难经》脉法,自悟审脉后在寸口脉上针刺的寸口针法,应用于急危重症的临床验案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马岩璠↓↓↓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白癜风怎么快速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ws/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