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人工减压后行手助腹腔镜乙状结肠扭转肠梗阻


本文原载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年第7期

乙状结肠扭转大多属于闭袢性肠梗阻,发生扭转的肠袢高度膨胀,如果不及时手术治疗常危及生命[1]。由于患者腹胀程度严重,腹腔内没有建立气腹的空间,如用传统腹腔镜手术,在进Trocar时就有损伤肠管的危险;即便没有伤到肠管,扩张的肠管占据腹腔内几乎全部的空间,也难以完成进一步操作。故目前治疗本病的术式一般仍采用开腹手术。然而,传统开腹手术切口长,创伤大,术后切口感染和裂开率高,住院时间及费用会相应增加。且其中乙状结肠扭转单纯复位术虽较为安全,但易复发;肠切除肠造瘘对于有肠管坏死或肠管血运差的患者比较安全,但一期吻合发生吻合口瘘的概率高。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先经脐旁小切口入腹,放置专利手助装置(专利号:.9)为建立气腹创造空间,再行手助腹腔镜乙状结肠复位固定术治疗,创伤较小,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患者为56岁男性,年1月10日因肠系膜扭转肠梗阻于医院胃肠外科就诊。腹部X线检查提示肠梗阻,遂于住院翌日行手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全身麻醉后,患者取平卧位。于右侧脐旁切开一长约7cm纵切口,依次切开腹壁各层。腹腔内有淡黄色渗液溢出,吸出约ml液体。可见结肠及小肠均明显扩张,置入笔者团队自主研发的专利手助装置保护肠管及切口[2]。专利手助装置示意图见图1。

通过该装置将靠近切口膨出部分的小肠提出,于小肠对系膜缘切开一长约0.5cm切口,置入胃管作为吸引器管,行肠减压术吸出小肠内积液、积气,并导引通过回盲瓣至盲肠,吸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内积液、积气。减压后用手伸入腹腔,发现主要的扩张肠袢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冗长并沿肠系膜轴顺时针方向扭转约°,肠管及肠系膜充血水肿,未见肠管有明显淤斑、出血点及坏死。予以手法复位,手辅助下尽量充分减压降结肠、乙状结肠内液体及气体。考虑该患者乙状结肠系膜较长,单纯手法复位后有再次发生乙状结肠扭转的可能,决定行手助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系膜固定术。消毒小肠切口后,进行荷包缝合修补,将已经减压后萎瘪的肠管顺序还纳入腹腔。于左侧锁骨中线肋缘下约8cm处置入10mmTrocar为观察孔,建立压力为14mmHg的CO2气腹;耻骨结节上4cm处切口置入5mmTrocar为术者主操作孔。在手辅助下,进一步吸除腹腔渗液,显露乙状结肠观察其系膜。术者左手提捏乙状结肠,右手操作将乙状结肠系膜与左侧腹壁腹膜间断缝合2针以固定。温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后,探查腹腔无活动性出血,清点器械、敷料无误,将2个操作孔各放置1根引流管,腹腔注入透明质酸钠2支,逐层关闭切口。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min,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出血约30ml,未输血。术后第1天拔尿管,第2天排气排粪、下床活动,第3天拔胃管进流质食物,术后第6天、第8天拔除腹腔引流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第9天拆线,切口愈合良好出院。

讨论

本例患者为乙状结肠顺时针扭转°,肠道血运情况良好。对于肠道血运情况良好的患者,手术通过脐旁小切口提出小肠后选择合适部位切开减压,虽然对小肠造成了人为创伤,但因小肠血运好、愈合能力强,经小心保护及消毒等处理,缝合后能一期愈合。这种小切口减压为腹腔腾出空间,为建立人工气腹创造了条件,可将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结合在一起,既能安全完成操作,又能减小创伤。运用手助腹腔镜不但可减小肠扭转肠梗阻手术的创伤,还可以使其病因得以明确,在没有肠坏死的情况下予以直接复位并同时解决原因。

综上,小切口人工减压后行手助腹腔镜手术的方法在肠梗阻手术中兼具了传统开腹和腹腔镜手术各自的优点,具有切口创伤小,操作时间短,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建议对于肠梗阻的病人,可以将此方法作为一种优先选择,如果不成功,再中转开腹。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03-08)

(本文编辑:朱雯洁)

赞赏

长按







































鍦ㄥ寳浜不鐤楃櫧鐧滈瑕佸灏戦挶
娌荤枟鐧界櫆椋庝腑鑽厤鏂?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zz/6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