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婴儿期较常见的急腹症,主要发病人群是1岁以内患儿,其中4~10月龄高发。而4月龄以下的小婴儿,肠套叠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往往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发生肠坏死,复位时压力控制不当易致复位不成功或肠穿孔。
肠套叠一般为顺行下行与蠕动方向一致,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内。通常套叠一旦形成,很少自动复位,套入部可因肠蠕动继续向前推进。在肠套叠瞬间,肠系膜随之嵌入套层中,肠壁血供受到严重影响。受阻时间越长,发生肠缺血、缺氧越严重。静脉回流受阻时,可出现水肿,动脉也因受压而发生痉挛。组织学上肠血管明显扩张,套叠的肠黏液细胞被挤出黏膜外,与血液相混,形成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如果静脉压不断增高,最终必然影响到动脉血供或发生血管栓塞性改变,造成套叠肠管完全坏死,最易在中层及鞘部转折处发生坏死,内层发生坏死较晚,外层很少发生坏死。以回结型最多,以回肠末端为出发点,阑尾不套入鞘内,约占70%~80%。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为肠套叠的主要临床特征,尤其是出现果酱样大便及腹部腊肠状肿块最具有特征。起病急骤,多见于健康的婴儿突然出现哭闹不安,阵发性、有规律性,一般安静5~10min或更长时间后又出现哭闹不安,持续10~20min,如此反复发作,哭闹时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后转为胆汁样物,1~2d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一般在发病6~12h排血便,自肛门排出稀薄黏液胶冻样果酱色血便。于患儿安静时触诊,多于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型、稍活动、轻压痛的肿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晚期就诊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等,甚至出现脓毒性休克表现。小婴儿患者由于肠腔比较细,容易引起肠梗阻,因此病情进展快,血便出现时间早,量多,甚至血便颜色呈鲜红色,往往预示套叠较紧,血运障碍较为严重,容易发生肠坏死。
肠套叠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早期积极的干预能够取得良好预后,因此临床医生应增强警惕性,对哭闹就诊的婴儿给予足够的斑鸠菊注射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zz/2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