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婴儿为高发人群,其中以4到10个月的宝宝居多,就诊不及时可能会造成缺血性坏死或穿孔,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爸爸妈妈要学会判断宝宝是不是肠套叠,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什么是小儿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最多见于婴儿期,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感染有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
1.哭闹
宝宝哭闹具有阵发性,哭闹过后会恢复安静。肠蠕动是叠套的助力,它牵动肠管的移动,会产生疼痛感。一旦肠蠕动开始,孩子就会哭闹,此时宝宝会用拒绝进食、手脚乱动等表达痛感,当蠕动波结束后,宝宝便会停止哭闹。
2.呕吐
消化系统失调,是肠道叠套带来的恶果,呕吐现象会在孩子身上呈现。起初呕吐物为进食的东西,可能伴有胆汁,病情加剧时,可出现奇臭的粪便类液状物。
3.腹部肿块
部分肠道会因为叠套出现隆起,初期,肿块很容易在孩子腹部被摸到,后期肿块变得不明显。
4.大便异常
血便是肠道感染的表现,肠道出现叠套6个小时后,绝大部分小儿会排便,此时粪便会有血,稀薄,呈现胶冻样,如果酱的颜色,少部分患儿没有,只是肛门处会有血渍。肠叠套导致了肠粘膜受损,因其嵌入致使供血不足,所以宝宝会出现出血、水肿等症状,其分泌的液体与肠液混合就造成了大便的异常。
5.全身异常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肠叠套,到了后期,宝宝的情况会异常危险。孩子的神经受到损害,会出现嗜睡、反应迟钝、脱水等症状。其中腹膜炎是病变的先兆,孩子会有休克,甚至是死亡的危险。
引起肠套叠的原因
1.饮食原因
4—6个月左右,宝宝的肠道开始接触母乳以外的刺激物,大量的辅助食物会使得原有的肠道环境改变,引起功能紊乱,肠套叠就很容易找上宝宝。
2.回肠和盲肠生理特性
回肠和盲肠叠套现象会在多数宝宝身上出现。相较于成人的回盲肠直径比例(1:2.5),新生儿仅为为1:1.43,且肠瓣肥厚,游动性极强,可导致回肠嵌入盲肠达1厘米之多。肠道很容易因为炎症或者食物刺激出现肿胀等情况,从而引起肠瓣移动,牵拉肠管,导致套叠的出现。
3.病毒感染
病毒会导致肠道机能失调,一旦受到如内腺病毒、轮状病毒等侵袭,肠叠套出现的机率极高。
4.肠道痉挛
痉挛是宝宝肠道常见的现象,此时原本按照节律蠕动的肠道会失灵,可出现过快或逆蠕,很容易引起叠套。
5.神经失调
部分孩子出现肠叠套可能是由于控制肠道的神经失调引起的,这些孩子的交感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极有可能存在故障。
6.遗传因素
一些宝宝的肠套叠,有可能来自家族的因素,父母或者近亲亲属曾患病,那么宝宝患上这种疾病的可能性较大。
预防肠套叠
1.饮食合理
小儿摄取的食物量要合理,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否则对胃肠运转不利。孩子进食辅助食物时,根据其肠道的吸收特点进行,以免消化紊乱,此外孩子冷暖也要注意,可减低孩子胃肠痉挛的出现。
2.不要盲目用药
一些妈妈担心孩子体内会有蛔虫或者寄生虫等,就给孩子吃药物,如果用药不当,扰乱肠道的蠕动功能,因此给孩子做过检查,听取医生的建议后,在用药,以免带来危险。
3.发现苗头立即就诊
肠套叠如果遇到诱发因素,可能再次出现,家长要注意了。当以往的症状重现时,医院就诊。
不定时发作是急性病的特点,家长要了解这些疾病在小儿身上的反应,即使宝宝很健康,一旦有肠叠套的危险信号,医院就诊,以免贻误了病情,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后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y/5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