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傅克能,退休于南桐煤矿,是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万盛场周边的旧作坊20世纪40年代及50年代初,万盛场周边地区的企业,有南桐、东林两大煤矿,以及许多小煤窑,工和纸浆厂旗下的若干家纸槽(生产火焙纸的作坊),重钢公司附属的二十四厂、二十九厂两个耐火材料厂(滑石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眼光的本土人,为满足民生需求,在自己宅居之地兴办各式各样的作坊,主要加工、制造民众生活中需要的农具、日用品等商品,在万盛场及周边交易,供应市场,维系当地民众休养生息。冉氏家族在冉家湾(今新田路区管委会附近一带)开办的榨油坊,以桐油籽、菜油籽、芝麻籽为原料,用木制榨油机压榨桐油、菜油、芝麻油。每逢万盛赶场,便挑去下场段,摆摊销售。作坊内,从业人员在操作榨油机时,高喊的号子声与撞杆撞击楔子很有节奏的碰撞声,汇成一支又一支“交响曲”,在三元桥斜对岸的人都听得到。桐油主要用于民间点灯、小煤窑工人下井挖煤照明之用,其次用于油敷木质桶盆,如水桶、脚盆、粪桶等;特别是用于造船(外涂木船全身),也可用于油漆家具,如书案、条桌、衣橱柜、匾牌抛光等。菜油、芝麻油多供家庭食用,菜油也供祠堂、庙宇祭祖、拜神点长明灯。油饼(油渣,形如圆饼)由农民买去,桐油饼作肥料,菜油饼、芝麻油饼用作饲料。油料植物全身是宝,没有丢弃的,物尽其用。
资料图片
以杜炳周为代表的杜氏家族,在万盛场下场口开办的铁匠铺,专门锻打干农活用的锄头、耙梳、斧头、钉锤等,居家用的锅铲、菜刀、火钳等铁件。徒弟(或下手)扯风箱,师傅持长夹钳夹着烧得通红的铁块,领着徒弟敲打。从业人员常年作业不息,哐哐声不绝于耳,铁货不愁销路。铁匠铺(资料图片)位于五和村白砂岩的罗氏家族,继承先辈制碗的传统工艺,利用当地的白善泥(此泥很细腻,饥饿年间有人以此充饥,但消化不良)为原料,开办了一家烧制土碗的作坊(碗厂),土法制坯,焙烧土碗、土钵、盘子、茶壶、酒壶、调羹之类的生活用品。在白砂岩的上方,以金氏传承烧制陶器的土陶作坊,是一家有上百年历史的窑罐厂,利用当地的紫色泥(俗称猪旺子泥巴)制坯焙烧陶罐、陶缸、陶钵、酒坛……两家作坊的成品,都担到万盛场来应市,生意平稳。碗的制作(资料图片)在万盛场周边有两个均叫罗家嘴的地方,一处在二郎峡附近,今火车西站;一处在南桐矿业公司干坝子洗选厂地块,原是罗氏家族一个支系的发祥地。他们家家户户在农闲时,都以棕片(或棕丝)制作棕品为业,制作的棕蓑衣、棕背心、棕绳、背系、棕垫货真价实。每逢万盛场赶场天,他们从上场走到下场,又从下场走到上场,来回游卖,年年如此。小地名叫半坡的地方(鱼田堡工人村后面),有几家傅姓人开办的纸壳作坊(制作相当于现在的包装纸)小有名气,所制造的纸壳,供给糕点杂糖铺、斋馆、盐商等包装糖食、果品、食盐之类用。每逢过年过节、民间婚庆、寿典需用的“人情”(又称“人亲”,礼品),要用纸壳来包成“封子”(略成台柱形,但一共只有六个角),如白糖封子、冰糖封子、杂糖封子等。盐商用纸壳来包花盐,用麻线捆好。手工制造这种纸壳,与制造“草纸”的工艺流程无异,只是用的纸浆要粗糙一些,舀出的纸张要厚实一些。这种纸壳,不能用火焙,只能剥裂成单张,趁无雨天气摆在院坝里或住宅周边的空地上,让其晒干或阴干,比较费事,因此产量低,商家又必须用它,形成了专造专用,勿需去市场交易。纸箱厂(资料图片)就在半坡这个地方,又有一家织麻布的傅姓机匠,以专织麻布的木质织布机为客户织布。客户自备麻线,送去机匠处加工,机匠用传统工艺,手丢穿梭(梭子),织成麻布,多用于民间缝制蚊帐。民间嫁女,一般都要有蚊帐作嫁奁。另外,主要是缝制麻布口袋,乡村交粮(上农业税)、买卖粮食等,必用麻布口袋装运。这类手艺不多,织布机匠服务乡里,业务尚好。为供给纸货商经营学生练习毛笔字的纸张,有两个人,一个叫傅怀周,一个叫张福洲,分别在鱼田堡的高坎子、裕民煤矿南侧的石门坎各办一家制造白纸(相当于宣纸)的作坊,生产出来的白纸,大大地改善了学生习字用纸的质量,也为当地的祭典用纸提供了方便。各家小煤窑出井的荒渣(亦称矾土),通过用水浸泡出来的液体,用大锅熬煮出来的浓液,形成“矾砖”,供给在三元桥(现在的润州江山城)的李成绪,以及在榜上村汪家沟的某某(姓名不详)两家白矾厂深加工,提炼白矾(亦称明矾),再销售给重庆自来水厂,用于澄清自来水、净化水质。傅海轩、傅海云两兄弟在鱼田堡工人村南侧,傅元昌在南桐镇八〇一小地名叫广滩子的地方各开一家砖瓦窑,供应南桐、东林两大煤矿,以及周边区域内民众修房造屋用材,如补墙加砖、捡漏添瓦,极大地为附近买主减少运输距离,节约肩挑背驮的劳动力。即将装窑的泥瓦(资料图片)东乡坝傅家湾有一家银匠铺,独家加工银质首饰,如有钱人戴的戒指,妇女用的手镯、簪子,小孩帽子(风帽)前沿上的十八罗汉、儿童手镯之类,由于无人竞争,生意不错。建设乡街上有一户外来商家,一边缫丝一边机织袜子。这两种工艺在当地很是新鲜,平时来看稀奇的人不少,所制作出来的袜子,适合男女老少。这里有规格齐全的所谓“洋袜子”出售,吸引人群去买,用不着赶场摆摊销售。作为远离大城市的万盛地区,有了这样一些作坊产业,既满足了当地民众生活的需要,又让作坊业主获得了一定的利润,同时能让打工者找到工钱养家糊口,为地区经济和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作坊,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万盛人至今还记得。(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END
主编:简云斌
编辑:曾庆福吴凤鸣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y/10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