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名词解释儿科学


1.生长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2.发育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3.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一周后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下降范围为3%~9%,以后逐渐回升,至7~10日应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

4.骨龄

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5.胎龄(GA)

从最后一次正常月经第一天起至分娩是时出,通常以周表示。

6.出生体重(BW)

指出生后1小时内的体重。

7.适于胎龄儿

婴儿的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之间。

8.小于胎龄儿

婴儿的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9.大于胎龄儿

婴儿的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

10.高危儿

指已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11.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20秒钟以上,伴有心率减慢次/分及发绀。常发生于早产儿。

12.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又称持续胎儿循环,指由于炎症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等多种病因引起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为持续胎儿循环。

13.中性温度

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环境温度。出生体重、生后日龄不同,中性温度也不同,出生体重越低、日龄越小,所需中性体温越高。

14.新生儿窒息

是指婴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的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及全身多脏器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15.原发性呼吸暂停

胎儿或新生儿缺氧初期,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如缺氧未及时纠正,随即转为呼吸停止、心律减慢,即原发性呼吸暂停。此时,患儿肌张力存在,血压升高,伴有发绀。

16.继发性呼吸暂停

若缺氧持续存在,在出现几次深度喘息样呼吸后,继而出现呼吸暂停,即继发性呼吸暂停。此时,肌张力消失,苍白,血压和心率持续下降。

17.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又称肺透明膜病,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以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

18.新生儿黄疸

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mg/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

19.母乳性黄疸

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3个月内仍有黄疸,表现为非溶血性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排出其他病理因素,称为母乳性黄疸。病因可能与母乳内β-葡萄糖酸酐酶活性过高有关。停喂母乳1~2天后,黄疸可减轻。

20.新生儿溶血病

系指母、子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21.胆红素脑病

又称核黄疸,是指血清中过高的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的一系列损伤。

22.骨髓外造血

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或)幼稚中性粒细胞,称为骨髓外造血。

23.贫血

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24.生理性贫血

胎儿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EPO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胎儿红细胞寿命短,破坏较多;胎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减少,至2~3月时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25.急性肾小球肾炎

也称急性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病。

26.差异性紫绀

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流入降主动脉,造成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称为差异性紫绀。

27.肺门舞蹈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时,肺动脉段凸出,肺野充血,肺门血管增粗,X线透视下可见搏动强烈,似肺门跳动,这种现象称为肺门舞蹈。

28.蹲踞现象

法洛四联症患儿多有蹲踞症状,每于行走、游戏时,常常主动蹲下片刻。蹲踞时下肢屈曲,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减轻了心脏负荷,同时下肢动脉受压,体循环阻力增加,使右向左分流量减少,从而缺氧症状暂时得到缓解。

29.艾森曼格综合征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当肺动脉压力显著增高时,则产生右向左分流而呈现青紫,即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30.法洛四联症

是婴儿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

31.Koplik斑

也称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常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为直径0.5~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可融合,于出疹后1~2天消失。

32.异型麻疹

见于接种过灭活麻疹疫苗再次感染麻疹病毒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乏力等,多数无麻疹粘膜斑,2~3日后出现皮疹,皮疹不典型呈多样性,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渐波及躯干与面部。

33.脱水

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34.腹泻病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35.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36.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是指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

肺炎

37.肺炎

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中、细湿啰音。

38.社区获得性肺炎

是指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炎,包括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营养与疾病

39.营养

营养是指人体获得和利用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40.营养素

食物中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称为营养素。

41.食物热力作用(TEF)

是由于进餐后几小时内发生的超过基础代谢率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的代谢。与食物成分有关。

42.初乳

一般指产后4-5天内的乳汁,质略稠而淡黄色,含脂肪较少而蛋白质较多,维生素A、矿物质和牛磺酸等都比较多,还有初乳小球(充满脂肪颗粒的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抗感染十分重要。

43.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

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婴幼儿,特征为体重不增、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常伴有各种器官的功能低下及新陈代谢失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s/95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