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是无腹部手术史患者发生小肠梗阻(SBO)的原因之一(0.5-0.8%)。在腹内疝中,乙状结肠间疝(ISH)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在术前难以诊断。由于ISH患者几乎无明显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故一般在术后才能确诊。
近期NorisukeShibuya在surgicalcasereports上报道一例在术前通过泛影葡胺灌肠和CT确诊ISH的病例,其在保证扩张小肠充分减压后进行腹腔镜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病例介绍
患者女,45岁,因上腹痛入院。疾病史包括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抑郁症,无腹部外科手术史。入院后,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尽管患者肠管扩张伴左下腹压痛,但无腹膜炎特征。除白细胞计数轻微升高外,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
由于腹部X光片发现患者小肠扩张,将其诊断为SBO,并通过插入长管进行保守治疗。然而,这种减压疗法并没有改善症状。CT扫描显示左下腹小肠梗阻伴小肠在腔口侧扩张(图1a,b)。轴向CT清晰表明,嵌顿肠被乙状结肠系膜覆盖。实际上,乙状结肠血管在乙状结肠系膜表面运行(图1c)。据此诊断为因ISH形成的疝而非肠系膜缺损引起的内疝。
图1a,CT显示梗阻侧的小肠扩张;b,梗阻伴小肠闭环;c,嵌顿肠被乙状结肠覆盖。
泛影葡胺对比灌肠检查显示,左下腹小肠形成闭环伴鸟嘴征(图2),这表明SBO由ISH形成。对患者进行充分减压后,入院14天后行腹腔镜手术。
图2泛影葡胺对比灌肠检查显示,左下腹小肠形成闭环伴鸟嘴征。
在脐周区域采用开放技术插入一个12mm端口的腹腔镜,并吹入二氧化碳建立10mmHg的腹内压。腹腔镜下在右下腹插入一个额外的10mm端口,同时在右上和左上象限插入2个5mm的端口。术中发现,小肠嵌顿在乙状结肠间窝内,无粘连或积液,怀疑为盆腔感染。由于嵌顿部分小肠没有坏死,因此可从疝孔取出小肠而无需进行切除。移动乙状结肠后,扩大乙状结肠间窝孔以防复发。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患者术后第8天出院,术后12个月无复发。
讨论
腹内疝定义为内脏在腹膜腔内通过正常或不正常的腹膜或肠系膜孔径而突出。0.5-5.8%的SBO由腹内疝引起,而包括乙状结肠系膜在内的突出约占所有的腹内疝的6%。乙状结肠系膜突出可分为三类:乙状结肠间疝、经乙状结肠系膜疝和乙状结肠系膜内疝。该病例为乙状结肠间疝(ISH)。
对以上三类乙状结肠系膜疝的术前诊断十分困难,一般只能通过外科手术进行诊断。然而,形成嵌顿肠环的ISH具有特定的形式,由于ISH的疝孔位于乙状结肠系膜外侧,因此一般沿左下腹至颅侧形成。同样,仅通过CT亦很难区分ISH和经乙状结肠系膜疝,因为这两种疝均从下腹至颅侧形成。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已广泛用于治疗IBO,其不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且与开腹手术相比侵袭性更小。由于IBO的临床表现极少,较难通过术前诊断,因此建议采用腹腔镜手术对由腹内疝引起的SBO进行诊断和治疗。而通过腹腔镜术后诊断出SBO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医博士编译自:ShibuyaN,IshizukaM,IwasakiY,etal.Usefulnessofalaparoscopicapproachfortreatmentofsmall-bowelobstructionduetointersigmoidhernia:acasereport.SurgicalCaseReports.;3(1):22,doi:10./s---y.
作者:小虞
来源:医博士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小编历
7家基层医疗机构因“哨点”作用不力被处理,10名院长、2名村医......
史
人大会议:关于村医待遇、养老等问题,国家卫健委再次做出回应!
文
国务院宣布:下半年基层医改重头戏!
章
国家卫健委发文:这9种医疗违规行为将被严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s/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