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
说到肠套叠许多家长都有所耳闻,但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到底什么是肠套叠。
01
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本病60%的患儿年龄在1岁以内,新生儿罕见,80%的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
02
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约95%的肠套为原发性的肠套叠,意思是不明原因出现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目前研究该病与娃娃胃肠解剖结构、年龄、饮食、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等相关,所以这个病是无法预防的,5%为续发性多为年长儿。
03
肠套叠有什么危害?
肠套叠时部分肠管连及其系膜套入相邻的肠管,肠壁血供受到严重影响,受阻时间越长发生肠缺血缺氧越重。静脉回流受阻时可出现水肿,动脉也因受压而发生痉挛。组织学上肠血管明显扩张,套叠的肠粘液细胞被挤出粘膜外,与血液相混,形成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
如果静脉压不断增高,最终必然影响到动脉血供或发生血管栓塞性改变,造成套叠肠管完全坏死。继而发展成腹膜炎,甚至出现休克以致危及生命。因此,肠套叠是需要及时治疗的急腹症。许多父母由于不了解这方面知识,在肠套叠发生的早期没有及时发现异常,直到宝宝出现非医院就诊。
04
哪些宝宝容易发生肠套叠?
最常见于婴幼儿(3月-3岁),1岁以下儿童肠套叠平均发病率为74/10万,常伴发于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较大儿童多继发于肠道疾病而出现肠套叠。
05
肠套叠有什么表现?
1、腹痛(阵发性哭闹):由于小儿不会述说腹痛,故多表现为突然发作性的阵发性哭闹、屈膝缩腹、面色苍白,同时拒食,持续约10~20分钟后腹痛缓解,患儿全身松弛安静或入睡,间歇约5~10分钟或更长时间后再发作,如此反复规律性发作,久之患儿精神渐差,腹痛表现反而减轻,而以嗜睡、面色苍白为主。个别较小的患儿开始即以面色苍白伴精神萎靡、嗜睡为主,随后即进入休克状态,而哭闹、腹痛等症状反而不明显。
2、呕吐:呕吐初为反射性,含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可带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说明有肠管梗阻。
3、血便:发病开始时可有1-2次正常大便,以后大便少或无便。约85%的宝宝在8-12小时后即出现暗红色血便或红色果酱样粘液血便,或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这是因为肠套叠后肠壁出血混着肠粘液所造成的血便,此时若不及时送医很容易造成肠坏死,甚至腹膜炎。
4、腹部包块:多数病例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呈腊肠样光滑实性有弹性略可活动。
5、全身情况:患儿在早期一般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但面色可苍白,精神欠佳。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06
肠套叠如何治疗?
急性肠套叠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其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措施,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婴幼儿肠套叠如能早期诊断,早期应用灌肠复位可治愈。一般病程在48小时以内的原发性肠套叠,血便症状出现不超过24小时,患儿无明显脱水,无完全性肠梗阻腹不胀,无腹膜刺激征者可以灌肠疗法治疗。
目前多采用X线透视下空气压力灌肠法。如肠套叠超过48小时,或虽然时间不长但病情严重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以及小肠性套叠均需要手术治疗。
所以对于出现阵发性哭闹(尤其是出现不让碰肚子的情况)、同时有呕吐和解果酱样大便的宝宝,家长要想到有发生肠套叠的可能,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立刻删除,谢谢
-end-
Hello,伙伴们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m/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