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所有疼痛中种类最多、类型最全、机制最为复杂的一种,如果不及时治疗和干预,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疲劳、出虚汗、失眠、厌食等功能性症状,使其对手术和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的耐受能力和效果显著降低,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
此外,疼痛还会给患者造成“病情复发”或“病情加重”的不良暗示,导致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甚至对治疗丧失信心。
更揪心的是,很多患者对癌痛治疗有着较大的误解,如“疼痛时才服药,不疼时就不用服药;镇痛药吃了会成瘾,最好能不吃就不吃”,导致不少患者不愿吃药,甚至不敢吃药。但其实,目前常用于治疗癌痛的阿片类药物成瘾性极低,且癌痛治疗按三阶梯原则给药,经过规范治疗,3天之内将患者的爆发痛控制在每天3次以内,疼痛评分为轻度后,可以监测癌症疼痛的出现,按需给药。
▲图源:painindia
误区一
癌痛能忍就忍,忍不住再吃药?
中国人常说能忍就忍,认为忍痛是自我强大的表现,我们称为“忍痛文化”,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疼痛和呼吸、心跳等一样,是五大生命体征之一,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患者都应该享有“无痛”的生活,也是生命的基本权利。疼痛会影响睡眠和生活品质,长期以往机体免疫力会下降,造成肿瘤进展。年3月在中国正式实施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将“慢性癌性疼痛”列为独立病种。
在我国,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60%~80%[3],《癌症疼痛诊疗规范》(版)指出,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的控制疼痛,进行全方位、全程管理。
误区二
疼痛时才服药,不疼时就不用服药?
疼痛的时候吃药,不疼的时候就不吃,这叫做按需治疗,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治疗方法。根据年国家卫健委颁布的癌痛规范化治疗手册,同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现在需遵循按需按时治疗。在规定的时间内,患者有疼痛感或者没有都需要用药。
这是因为绝大部分阿片类药物都是缓释剂型,应按照缓释剂型规定的间隔时间服药,服药时间即使没有疼痛,也应该按时服用,这样可保证疼痛连续缓解。也就是说,疼了再吃不如常吃不痛。
误区三
长期用阿片类镇痛药不可避免会成瘾?
阿片类药物是癌痛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代表药物就是吗啡。世界卫生组织规范化治疗标准和国家卫健委颁布的版全国癌症治疗标准中都指出,对于癌痛的治疗阿片类药物是最科学最有效的药物。
大家对药物成瘾的认识大多来自另一种药物,杜冷丁,这类药物是注射剂且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以前经常使用杜冷丁,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而吗啡这类药物是口服药物,有数据显示,使用吗啡类药物成瘾性非常低,大概只有千分之一,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图源:forbes
误区四
一旦使用阿片类药物,就可能需要终身用药?
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癌症疼痛诊疗规范》(版)中的癌痛治疗原则,癌痛的治疗需要按照患者疼痛的轻、中、重不同程度,按三阶梯原则给药:
●第一阶梯轻度疼痛(1分≤疼痛评分≤3分):给予非阿片类(非甾类抗炎药)加减辅助止痛药;
●第二阶梯中度疼痛(4分≤疼痛评分≤6分):给予弱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和辅助止痛药;
●第三阶梯重度疼痛(7分≤疼痛评分≤10分):给予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和辅助止痛药。
需要注意的是,非阿片类(非甾类抗炎药)和弱阿片类药物都存在天花板效应(天花板效应:药物的有效镇痛剂量增加至一定程度后,再增加用药剂量,其镇痛效果并不能得到相应的增强,而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却有明显的增加),因此临床治痛过程中,当服用一种非甾体类药物剂量达到最高限量后,治痛效果并不理想时,不要再无限制地增加用药剂量,而应改用另一种药物治痛,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
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疼痛减轻,可以在咨询主治医生后逐步减少用药量,在止痛的同时,降低止痛治疗的副作用。通过规范治疗,3天之内将爆发痛控制在每天3次以内,疼痛评分小于3分,可以监测癌症疼痛的出现,按需给药。
误区五
癌痛止不住,就注射杜冷丁(哌替啶)?
杜冷丁在过去经常用于传统的癌痛治疗,其实它的疗效大概仅为吗啡的1/3,镇痛作用比吗啡弱的多,更容易出现血清中毒。同时它的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会让人头晕和心脏不良反应,容易产生成瘾性。因为药物的效果差,不良反应严重且容易成瘾,目前在临床中已经把杜冷丁剔除在癌痛标准治疗之外。
误区六
出现不良反应时应该立即停药?!
服用阿片类药物可能会产生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嗜睡、便秘、排尿困难、多汗以及皮肤瘙痒等在内的多种不良反应。因为这些不良反应,不少患者会选择立刻停药。
但实际上,除便秘之外,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都是暂时性的,多数患者在使用阿片类药物1~2周后出现耐受,大部分不良反应会减弱甚至消失。
另外,还可以通过更换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或甚至更改止痛方式来减少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
▲图源:mydr
误区七
出现疼痛预示肿瘤出现了转移?
癌痛包括治疗引起的疼痛,如手术、放化疗都可以引起身体的疼痛。另外一种疼痛就是肿瘤本身侵犯组织或者侵犯骨骼、神经,造成的癌性疼痛,这又分为躯体疼痛和内脏痛。
疼痛是肿瘤患者的短期表现,而当出现骨折引起的疼痛,以及出现肿瘤压迫,肠腔胀气、肠梗阻等疼痛症状,这显示肿瘤已经进展的非常快,甚至已经出现了广泛的转移到了晚期,基于这些人们对疼痛需要高度重视。如果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患者要及早的告诉医生,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人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得了癌症以后最可怕的就是疼痛。疼痛确实会给癌症患者带来严重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且具有伤害性。因此当疼痛出现时,就需要高度重视疼痛的治疗。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肿瘤的治疗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变,疗效更高、副反应更少,可以逐步实现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愿望。癌症患者应该积极面对,配合医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这样就可以通过控制肿瘤来控制癌痛。
参考来源:
[1]世界卫生组织
[2]版全国癌症治疗标准
[3]《癌症疼痛诊疗规范》(版)
[4]丁香医生
[5]觅健
封面图源:verywellhealth
-END-
往期精彩回顾1嫌贫爱富的“子宫内膜癌”,如何治疗预后效果更好?2多个创新疗法获批,侵袭性强、易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生存期显著延长3癌症复发转移并非悄无声息,9点表现预示癌症可能发生复发转移
免责声明: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m/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