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冯欣源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
医院主治医师
宝宝树专家答答问数已过万
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丛书作者
固体食物(五):过早训练孩子吃块块,风险不得不考虑。除了怕呛怕噎,还可能出现肠梗阻和营养不良!
——风险,不得不考虑——
01
1.误吸和噎住风险,你愿意让幼小的孩子承担吗?
换个角度想,即使训练有好处,你愿意让孩子承担风险吗?
早早吃块状食物,可能有误吸、噎住风险。这点毋庸置疑——因为孩子还没发育好!大脑无法控制协调。不然,怎么解释小孩子比大人误吸、噎住风险高那么多?当然,气道和食管比较细也是一方面。上面已经介绍,这个风险,绝对客观存在,几率并不低。
再举上面的例子。早早吃鱼,可能有吞刺风险。早早嗑瓜子,有扎坏牙龈,误吸等风险。
我小时候,不到2岁的样子,大人让吃瓜子,结果瓜子皮刺穿牙龈,败血症高烧41℃,差点死掉。我4岁,吃鱼吞了一根大刺,差点儿没噎死,还好大人给弄了出来。当时已经记事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以后,再也不敢吃鱼了。
我就属于那种协调能力很差的孩子,始终不会吃鱼,上了初中才学会嗑瓜子,也不会跳皮筋、跳绳。工作后学急救操作,动作像树獭一样舒缓,反应总是慢半拍,把老师气个半死。智商低?动手能力不好?也未必,我做手工特别在行,还很会画画、弹琴,也比较擅长分析问题。当然,树獭的节奏更适合我。我大宝跟老公一样,天生很会理刺,极其仔细,像要整出个鱼骨标本似的;小宝就跟我类似,随便什么食物,大刀阔斧咽,神经大条,囫囵吞枣。个人觉得,这些技能后天训练成分真的很有限,多数还是先天因素决定。当然,正儿八经的实验太难做了,数据是非常不充分的。
再随手翻翻报纸和新闻网页,孩子误吸和噎住,气道或消化道各种异物的新闻,绝对多得让你看到吐。
新闻里,一个2岁孩子吃红枣,整个红枣粗糙地咬了咬,就一股脑儿吞了下去。结果红枣核卡在乙状结肠,做手术取出来。另有个孩子,1岁多时奶奶喂橘子,被呛到了。直到4岁,反反复复在同一位置发肺炎。医生很有经验,判断是误吸,气管镜发现了小橘子核。
还有些新闻,有些人一直不明原因肚子疼。突然有一天,发现一根鱼刺在身体里转来转去,发现的时候,差不多扎到大动脉了。
还有很多不明原因长期呛咳、反复肺部感染或腹痛的孩子,X光却什么也找不到的呢?
细思极恐。
也许你会问,“欣源,咱们正在说吃块块的风险哩,怎么扯到果核、鱼刺等危险玩意上面去了,风险能一样吗?”
这些例子,比如刺、瓜子壳、果核什么的,相比普通块状食物而言,虽然有点儿极端,但能帮助我们理解,有些孩子并没发育到能够保护自己的程度,大人就早早引入了这些玩意。拔高“训练”,绝对是有风险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倒霉,但倒霉的孩子,特别倒霉。而且这倒霉的几率,要比大人高很多。
不管有没有好处,我自己是一点儿风险也不想让孩子担。
02
2.BLW和手指食物的误吸和噎住风险真的很低吗?这一点饱受争议,证据不足。
你很可能想问,“不是有文献说,BLW不仅不增加误吸和噎住的几率,反而能降低这种几率吗?”
(1)这类的文献,可真不多,近年被各路文献引用得比较多的一篇文章,是将名妈妈随机分成2组,1组进行改良BLW,1组勺喂。结果发现,35%的婴儿,在研究期间至少窒息了一次食物。两组窒息风险大致相当(我不知道那么多以自媒体作者引用这篇文章,说BLW降低窒息风险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另外,实验做得蛮粗糙,婴幼儿养育混杂因素实在是太多,采用问询法而不是把被试召集起来,让实验人员进行一段时间观察(至少也搞个视频呗),想想看妈妈的主观因素得有多大。有的勺喂妈妈喂得很心急,甚至孩子大哭、大笑的时候也喂,勺喂当然出问题。
我想你看出来了,限于多种因素,比如伦理因素、隐私保护、时间受限、样本不够……改变养育环境会影响孩子情绪和进食规律,妈妈和孩子个性不同,孩子吃或被喂的方式不同等混杂因素……想想看这实验得有多难做。目前已有的数据的可靠性,大家可以自己掂量掂量。
(2)另有不少自媒体作者,引用了一段话:“科学观察发现让婴儿自己尝试块状的‘fingerfood’比大人用勺喂泥状食物更加安全。如果婴儿没有学会咀嚼,他(她)就不能把食物送到口腔后部,所以也就不会噎着。另一方面,如果婴儿没有学会用手指把食物放进嘴里,那么他(她)也就还没有能力处理放进嘴里的食物。这时候,‘喂’给他们的食物反倒是不安全的。”
“一开始就给手指食物可能并不会增加宝宝噎住窒息的风险。有一个观点认为,如果让宝宝自己控制进食,而不是用勺子喂食,宝宝有更小的噎住窒息的风险。因为在宝宝发展出咀嚼能力之前,她并没有意识地把食物从口腔前部送到后部并吞咽。在宝宝发展出能够准确抓住食物的能力之前,他们不会有咀嚼的能力。而用手指捡起小东西,手指的精细运动是更后面才发展出来的能力。也就是说小宝宝没有能力获得小颗粒的食物,放入嘴里,送到口腔后部,从而让自己处于窒息风险中。小宝宝会怎么样呢,他们会把手指食物咬断,在口腔前部用舌头搅动,在他们会咀嚼之前,不能有意识地把食物送到口腔后部,会自己吐出来。而在用勺子喂食时,宝宝更容易把食物吸到口腔后部,反而更容易噎住窒息。因此,在这里也需要提醒用勺子喂食的家长,在喂食宝宝时,耐心地等宝宝自己张口,在送入勺子。送入勺子时,不要直接倒进去,尽量让宝宝自己用上嘴唇把勺子里的食物带到口腔里。”
(抱歉我始终没有找到出处在哪儿,不知道是自媒体作者自己杜撰的,还是文献中的原话)。
不管有没有文献支持,我觉得这话逻辑有问题。
第一套逻辑:
BLW--婴儿起初还不会嚼--不会把食物送到口腔后部--会自己吐出来--不会噎住或误吸。我看晕了,这不就等于没吃?(有关营养不良风险,详见下述)。
第二套逻辑:
勺喂婴儿--婴儿天生会吸--把食物“吸”到口腔后部--所以容易噎住和误吸。我又看晕了,这么说孩子一开始是用“吸”的,像吸奶那样,所以小颗粒的糊糊容易“吸”进去,块块颗粒大,不容易“吸”进去。
肿么感觉有点强盗逻辑?谁说大人必须是这样喂的,直接把食物倒到口腔后部?谁说孩子必须是这样吃的哩,用“吸”的而不是用“咽”的?好吧,“吸”就容易“误吸”?
我真的看晕了。求解,希望不是我阅读理解能力有问题。
先不谈这些悲催的文献,和逻辑不清的文章了。我们事实观察如何?
绝大多数妈妈,一开始喂食,不敢大刀阔斧往孩子喉咙里倒食物(当然这类照料者还是存在的)。稳妥的方式是取一点儿食物,拿孩子上唇或上门牙刮掉。即使妈妈没知识,刚添辅食的时候往往会小心翼翼,不敢一次送多了,送深了,有可能让孩子出现作呕的动作。客观上6个月左右的孩子,嘴也张不了那么大。
孩子这边怎么吃的呢?有的孩子刚添辅食头两天,看上去像吸奶的动作,不过真真纠结这个动作就会发现,那是一种舌头卷起来的牙龈按摩动作,跟我们拿吸管负压吸吮动作完全不同。没过两天,孩子就会把妈妈刮到上唇的那一点儿食物弄下来,搁口腔前部舌头上含一含,再咽下去。总之,这两种吃法都没用到负压吸吮。
虽然没有实验数据。我想问问,有几个妈妈发现孩子刚开始吃糊状辅食,是像吸可乐杯一样,把口腔前部的食物直接吸进喉咙去的?可以给我留言。
我想,对于陌生的食物抱存一点儿警惕,先含后咽,不管孩子吃的动作多么笨拙,人类这点儿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还是有的(块块跟糊糊,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不好咽。孩子咽部协调性往往未发育完善,如果孩子不尝试还好,倘若尝试咽,更容易出问题)。
(3)我们再从事实上看。医院里掏食管的悲催的误吸和噎住的病例,怎么发生的呢?一个奶奶给10个月的孩子啃核桃,结果孩子一气管都是核桃碎块,医学上有个贴切的比方——称“石阶”!除了核桃,你可以打听打听,饼干、葡萄、果冻、苹果、香蕉、馒头片……得有多少。
自媒体作者一边倒儿写,这些脆的,滑溜溜的,孩子能啃碎的玩意不能吃。
可是您老给孩子煮的胡萝卜条,土豆条,西蓝花块,水果片片,上网高价代购的溶豆、泡芙、磨牙饼干什么的,就不是脆的,滑溜溜的啦?又一边儿倒地介绍手指食物,是几个意思?
你还是不解。“我孩子嘴里碰到块块,的确吐出来了。没有误吸或噎住呀。”
是的,孩子真的有自我保护功能,大部分孩子发现嘴里有无法下咽的大块块,能含着不吞或吐出来。
但总有孩子倒霉,没吐出来,给吸进去,或咽下去的。
医院的耳鼻喉科医生,也不会整天去手术室掏掏掏了。虽说是几率问题,但这几率太不低了。
注意,还有很多孩子是掏不了,或无法掏干净的,比如奶渣、水果碎、坚果碎、饼干渣、面条渣之类。能掏的大部分是能钳住的,比如纽扣等异物、瓜子之类。掏米粒都非常勉强。这些这部分孩子,我们在手术室看不着,在新闻里听不到,病例数目得有多少,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欣源一想到胡萝卜渣、土豆渣、西蓝花渣得有多难掏,就心塞得不得了。
你仍然不解。“那都是大人喂的块块,不是孩子自己吃的。自己吃,孩子要专注小心得多。”
好吧,BLW也是这个观点,貌似也有些数据支持。
然而,那些从妈妈衣服上拽下来的亮片片,放嘴里造成误吸的孩子,那些扯下扣子或纽扣电池而噎住的孩子,那些自己啃纸玩不小心吸进去的孩子,是大人喂的?
03
3.我们还需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白癜风吃啥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m/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