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肠癌案例横结肠癌合并盆腹腔种植转移一例


白癜风中医治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19533.html

横结肠癌是指生长在横结肠的肿瘤,横结肠从结肠肝曲开始向左呈下垂的弓形,长约40~50厘米,左右两端的系膜较短,位置固定,中间部分系膜长,活动度大。横结肠癌也属于结肠癌的一种,早期或者中期的横结肠癌可以考虑做手术根治。晚期横结肠癌可考虑放化疗等多种诊疗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疗法。种植转移是指癌细胞侵犯至浆膜外时,可以脱落至腹腔内其他器官表面,引起腹腔种植播散。腹腔种植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好发部位有大网膜、肠系膜、膀胱直肠凹、子宫直肠凹等。对于横结肠癌原发灶不能直接手术的患者,一般先行转化治疗缩瘤,再行手术治疗,对于多发转移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也凸显重要的作用。为此,中医院MDT团队为您带来一例横结肠癌合并盆腹腔种植转移成功治疗的病例分享。

病例详情

基本情况

患者,女,71岁,

主诉:心悸、乏力4月,血便10天。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血压最高/mmHg,口服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可,13年前因腰椎间盘突出行手术治疗。

个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弟弟因“白血病”去世,妹妹患“乳腺癌”。

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查体无特殊。

肿瘤标志物:CEA3.94ng/ml,CA19-.3U/ml.

肠镜检查(.07.19):进镜70cm约至横结肠处溃疡型肿物生长,管腔狭窄,内镜不能通过。

肠镜病理:结肠中分化腺癌。

影像学检查:

.07.16腹部CT(我院):降结肠肠壁不均增厚,病变长度约5.4cm,肠腔狭窄,侵达浆膜面,左侧网膜可见多发结节及类结节,大者约0.8cm。

.07.16腹部CT检查结果

诊断结果

横结肠中分化腺癌cT4N+M1:大网膜转移;不全肠梗阻。

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

高脂血症

腰椎间盆突出术后

点击下方,参与投票

.08.01第一次MDT讨论

影像科:患者腹部CT示横结肠肠壁不均增厚,肠腔狭窄,侵达浆膜面,考虑恶性可能,左侧大网膜可见多发结节及类结节,考虑转移灶可能性大。

肿瘤内科:患者老年女性,肿瘤分期较晚,一般情况可,无化疗绝对禁忌,可先行新辅助化疗。

结直肠外科:患者CT及肠镜示横结肠癌,网膜转移性大,临床分期Ⅳ期,患者无完全肠梗阻表现,可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考虑手术治疗。

MDT讨论结论:行新辅助化疗,方案为“FOLFOX-4(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

诊疗经过

.08.0-.09.18行4周期“FOLFOX-4(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化疗。

复查:CEA38.59ng/ml,CA19-9.8U/ml。

腹盆CT示横结肠病变周围腹膜结节、类结节,似较前略饱满,腹膜后类结节,大小约0.9cm。

行KRAS基因、BARF基因检测,未见基因突变。

腹盆CT检查结果

.09.9第二次MDT讨论

影像科:患者化疗4周期后复查CT腹膜结节影较前略饱满,新发现0.9cm腹膜后类结节。

肿瘤内科:患者肿瘤稍进展,KRAS基因野生型,可加用靶向药物,控制肿瘤进展。

结直肠外科:患者肿瘤稍进展,暂不考虑手术,靶向药物控制肿瘤进展。

MDT讨论结论:继续新辅助化疗,方案为“FOLFOX-4(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并加用靶向药物治疗。

.09.30-.11.7行5至8周期“FOLFOX-4(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化疗,并加用尼妥珠单抗靶向治疗。

复查:CEA80.3ng/ml,CA19-.5U/ml;

CT示横结肠肠壁环周不均增厚,不均匀强化,侵达浆膜面,最大截面约5.*4.1cm,病变周围网膜多发结节,分界较清,与前片比较病变明显缩小,腹膜后结节较前缩小,大小约0.6cm。

患者近期不全肠梗阻症状较前加重,每次需予开塞露灌肠才能排便。

CT检查结果

.1.0第三次MDT讨论

影像科: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加靶向治疗后病变周围网膜多发结节与前片比较病变明显缩小,腹膜后淋巴结较前略缩小,影像学方面肿瘤未见明显进展。

肿瘤内科:患者目前病情稳定,未见肿瘤进展。

结直肠外科:患者化疗后1月,目前化疗后评价化疗疗效SD,网膜转移结节变小,且目前存在肠梗阻症状,建议手术治疗。

MDT讨论结论:手术治疗。

治疗(第一次手术)及评价:

.1.5行“剖腹探查,横结肠癌切除术”。

术后病理示“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部分为粘液腺癌,癌细胞轻度退变,符合轻度治疗后改变,肿瘤浸润肠壁全层,未见明确脉管瘤栓及神经浸润,淋巴结未见转移(0/11),网膜组织未触及明确结节及质硬区”。

免疫组化:MLH1(-),PMS(-),MSH(+),MSH6(3+),TNM分期为T4aN0。

患者术后恢复可,CEA、CA19-9降至正常,肠梗阻症状解除,大便习惯逐渐恢复。

.01.3第四次MDT讨论

病理科:术后病理示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部分为粘液腺癌,肿瘤浸润肠壁全层,TNM分期为ypT4aN0,网膜组织未触及明确结节。

肿瘤内科:患者溃疡型中分化腺癌,部分为粘液腺癌,肿瘤浸润肠壁全层,建议术后辅助化疗。

结直肠外科:肿瘤浸润肠壁全层,建议术后辅助化疗,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率。

MDT讨论结论:行术后辅助化疗。

治疗及评价:

.01.7-.0.6行3周期Xelox方案化疗,因骨髓抑制未能完成第四周期化疗。

后患者定期复查CT未见明显肿瘤复发转移征象,CEA,CA19-9未见升高。

.05.13日查直肠MR发现子宫直肠间隙团块肿物,直肠右侧壁增厚,增强后轻度强化。

CT检查结果

.05.0第五次MDT讨论

病理科:患者病理类型为“部分粘液腺癌”,易出现盆腔种植转移。

影像科:患者术后首次MR示子宫直肠间隙团块肿物,粘液成份丰富,考虑盆腔转移瘤可能性大,且病灶与子宫后壁关系密切。

肿瘤内科:患者考虑盆腔转移,术前化疗不敏感,考虑单纯化疗效果不佳。

结直肠外科:现盆腔肿瘤与直肠关系密切,化疗效果差,随病情进展可导致肠梗阻,先行肿瘤切除可避免肠梗阻。

MDT讨论结论:行手术治疗。

治疗(第二次手术)及评价:

.05.6全麻下行“剖腹探查+盆腔种植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纤维结缔组织内见腺癌浸润,伴粘液分泌,符合结直肠癌转移,肿瘤细胞轻度退变,符合轻度治疗后改变,免疫组化结果CDX(+),CK0(3+),CA15(-),Vimentin(-)。

手术切除病灶

术后复查CEA,CA19-9未见升高,CT未见明确肿瘤复发转移征象,未行化疗。.05.05腹盆CT示脾脏下极软组织结节,约.3×.9cm,包绕部分脾脏。

.05.05腹盆CT

.08.01第六次MDT讨论

影像科:患者CT示脾脏下极软组织结节,考虑种植转移可能性大。

肿瘤内科:患者结肠癌脾脏种植转移,化疗效果不佳。

结直肠外科:患者结肠癌脾脏种植转移可能性大,余无明显转移复发征象,建议手术治疗。

MDT讨论结论:行手术治疗。

治疗(第三次手术):.05.1行“剖腹探查,脾切除术”(标本如下图),术后病理示脾及周围脂肪组织内见粘液腺癌浸润,考虑结肠癌转移,脾周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1)。

手术切除病灶

疗效评价:

术后规律复查。

.01出现发热,腹泻,予抗感染,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腹泻症状缓解。.09.06胸腹盆增强CT未见明确复发转移征象,CEA,CA19-9未见升高。

.09.4,复查胸腹盆腔增强CT时盲肠后方发现约1*3cm结节,不除外肿瘤转移。

.09.4胸腹盆腔增强CT检查

.09.8第七次MDT讨论

影像科:患者CT示盲肠后方新出现软组织结节,考虑转移可能性大。

肿瘤内科:患者高龄,且肿瘤伴有粘液成分,化疗效果不佳。

结直肠外科:患者结肠癌腹腔转移可能性大,余无其他部位明显转移复发征象,建议手术治疗。

MDT讨论结论:行手术治疗。

治疗(第四次手术):.10.1行“剖腹探查,盲肠及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肠壁外脂肪组织内可见低分化腺癌浸润,部分为粘液腺癌,考虑结肠癌转移;阑尾呈慢性炎;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

手术切除病灶

疗效评价:术后规律复查。.01.15行CT示:小肠系膜可见多发结节,大者1.6cm,右侧腹膜新见小结节,直径约0.7cm,警惕转移。

.01.15CT检查结果

.01.5第八次MDT讨论

影像科:患者高龄,结肠癌腹腔种植转移多次减瘤术后,复查发现腹腔多发结节,不除外转移。

肿瘤内科:患者高龄,且既往肿瘤伴有粘液成分,化疗效果不佳,暂不考虑化疗,腹腔多发小结节建议密切随诊。

结直肠外科:患者高龄,结肠癌腹腔种植转移多次术后,目前再次出现多发结节,不除外转移;如确实为肿瘤复发,则病变广泛,手术可能无法达到满意减瘤效果,建议密切观察。

MDT讨论结论:密切观察。

随诊观察情况:

患者继续密切随诊。.05.3复查胸腹盆腔增强CT示:腹膜及大网膜增厚,右侧膈下、大网膜、肠系膜、前腹壁处及盆腔可见多发结节及肿物影,较前增多、增大,现大者约6.3x4.0cm,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考虑转移瘤;余左侧膈下、盆腔呈术后改变。

.05.3胸腹盆腔增强CT检查

.05.31第九次MDT讨论

影像科:患者结肠癌腹腔种植转移多次减瘤术后,复查发现腹腔多发结节,较前增大增多,呈粘液腺癌表现,考虑为结肠癌术后腹腔多发种植转移。

肿瘤内科:患者高龄,目前出现结肠癌腹腔多发种植转移,且肿瘤伴有粘液成分,化疗效果不佳,暂不考虑化疗;既往手术病理免疫组化提示患者错配修复蛋白确实,可考虑行免疫治疗。

结直肠外科:患者高龄,结肠癌腹腔种植转移多次术后,目前再次出现多发种植转移,病变广泛,手术无法达到满意减瘤效果,且手术风险较高,暂不考虑外科治疗。

MDT讨论结论:建议免疫治疗。

执行情况及疗效评价:患者由于经济原因及PD-1等免疫治疗药物国内尚未上市,故决定继续定期复查。

.10.6,患者复查胸腹盆增强CT示:肝被膜、腹膜及大网膜增厚,吻合口周围、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前腹壁处及盆腔可见多发结节及肿物影,较前增多、增大,现大者约8.6x4.7cm,考虑转移瘤;余左侧膈下、右侧髂窝、盆腔呈术后改变。

.10.6腹盆增强CT检查

患者.11月,医院国产PDL-1研究组,规律进行免疫治疗。每3月复查胸腹盆增强CT,疗效评估SD。

末次电话随访时间00.03.10,患者一般状况好,可自由活动,精神饮食正常,腹腔肿瘤大小持续稳定,目前仍在继续免疫治疗中。

病程回顾

病程回顾

病例小结

1、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是在各学科专家的支持下搭建起的多学科诊疗平台,能实现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最佳整合,提高诊疗质量,从根本上让患者获得最佳诊疗。

、本例患者为伴有大网膜转移的晚期肠癌患者,经多学科讨论后采用“新辅助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案,是一例转化治疗的成功尝试。

3、术后先后出现盆腔种植转移、脾脏转移、盲肠后方转移等情况,经MDT后采用手术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案,显示外科手术治疗在腹腔转移治疗的作用。

4、后期出现腹腔内多发转移,采用PDL-1免疫治疗,至今随诊16个月,疗效评价SD,提示免疫治疗在部分晚期结直肠肿瘤患者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ONCO前沿所有。其他任何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联系邮箱:medical_live

talkmed.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ws/47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