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酒糟鼻要多少钱是关键 http://health.yealer.com/jcb/2013/2013-08-05/m/2889.html蛔虫病(ascariasis)是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ides)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致的寄生虫病。流行广泛,儿童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依寄生或侵入部位、感染程度不同而异。仅限于肠道者称肠蛔虫病(inetinalascariasis),多无症状,可有不同程度消化道表现。蛔虫钻入胆管、胰腺、阑尾及肝脏等脏器,或蚴虫移行至肺、眼、脑及脊髓等器官,可引起相应的异位病变,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病原学
蛔虫寄生于小肠上段.活体为乳白色或粉红色。雄虫长约15-30cm,雌虫长约0-35cm。雌虫日产卵13万~30万个,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未受精卵不能发育,受精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环境发育为含杆状蚴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在小肠孵出经第一次蜕皮后,侵入肠壁静脉,经门静脉至肝.右心肺。在肺泡及支气管经第次.3次蜕皮逐渐发育成长。感染后8-10天向上移行随唾液或食物吞入,在空肠经第4次蜕皮发育为童虫.再经数周发育为成虫。整个发育过程约10~11周。宿主体内一般有成虫一至数十条,多者达条以上。蛔虫寿命约10-1个月。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及带虫者粪便含受精卵,是主要传染源。猪、犬、鸡、猫、鼠等动物,以及苍蝇等昆虫,可携带虫卵或存食后排出存活的虫卵,也可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存入感染期蛔虫卵感染。农田劳动等接触污染的泥土,经手入口或生食带活虫卵的拌鲜菜、瓜果等容易感染,亦可随灰尘飞扬吸入咽部吞下而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儿童地上爬行吸吮手指等易感染。学龄期儿童感染率高使用未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的农村,人口感染率达50%。
(四)流行情况
本病是最常见的蠕虫病,世界各地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均有流行。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根据WHO专家委员会流行区分级,我国大部分农村属重度(感染率超过60%)和中度(感染率0%~-60%)流行区。常为散发,也可发生集体感染。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吞入感染期虫卵后,在小肠孵出幼虫,随血流经肺时其代谢产物和幼虫死亡可产生炎症反应。幼虫损伤毛细血管可导致出血及细胞浸润,严重感染者肺病变可融合成片.支气管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炎性渗出与分泌物增多,导致支气管痉挛与哮喘。成虫寄生在空肠及回肠上段,虫体可分泌消化物质附着于肠黏膜,引起上皮细胞脱落或轻度炎症。大量成虫可缠结成团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蛔虫钻孔可引起胆道、胰管、阑尾蛔虫病等.胆道蛔虫病可并发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蛔虫卵和蛔虫碎片可能与胆石形成有关。
临床表现
(一)蛔蚴移行症
短期内食入大量感染期虫卵污染的食物,蛔蚴肺移行时可有低热、咳嗽或哮喘样发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少,偶有血丝。双肺有干啰音。胸片可见肺阴影增粗、肺纹增多与点状、絮状浸润影。
(二)肠蛔虫病
多无症状,少数有腹痛与脐周压痛,不定时反复发作。严重感染者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与贫血等。蛔虫致肠梗阻者常有阵发性腹部绞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可随粪便排出蛔虫。
(三)异位蛔虫病
蛔虫离开寄生部位至其他器官引起相应病变及临床表现称为异位蛔虫病。除了常见的胆道蛔虫病、胰管蛔虫病、阑尾蛔虫病以外,蛔虫还窜入脑、眼、耳鼻喉、气管、支气管、胸腔、腹腔、泌尿生殖道等。蛔虫某些分泌物作用于神经系统可引起头痛失眠、智力发育障碍.严重时出现癫痫、脑膜刺激征或昏迷。蛔虫性脑病多见于幼儿,经驱虫治疗后病情多迅速好转。
(四)过敏反应
蛔虫代谢产物可引起宿主的肺,皮肤、结膜、肠黏膜过敏.表现为哮喘、荨麻疹、结膜炎或腹泻等。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幼虫移行、异位蛔虫病及并发感染时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二)病原学检查
粪涂片或饱和盐水漂浮法可查到虫卵。改良加藤法(Katokatz)虫卵查出率较高。超声检查及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胆、胰、阑尾蛔虫病的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胆道蛔虫病腹部彩超可显示蛔虫位于扩张的胆总管内或见一至数条-5mm宽的双线状强回声带。胃蟈虫病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内有的可变性圆条状阴影。十二指肠蛔虫病X线检查可见弧形、环形、“弹簧形”或“8"字形影像等。CT或MRI检查主要对胰管内微小蛔虫诊断有一定帮助。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哮喘样发作、肺部炎症、嗜酸性细胞增高、腹痛等表现,应考虑蛔虫病可能。粪便查见蛔虫卵,或粪便排出或呕出蛔虫均可确诊。出现胆绞痛、胆管炎、胰腺炎时应注意异位蛔虫病的可能,超声及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诊断。蛔虫性肠梗阻者腹部有条索状肿块,影像学发现蛔虫阴影即可诊断。
治疗
(一)驱虫治疗
苯咪唑类药物谱广、高效、低毒,常用阿苯达唑(albendazole)治疗,用法为mg,一次顿服,虫卵阴转率达90%。严重感染者需多个疗程。治疗中偶可出现蛔虫躁动甚至发生胆道蛔虫症。广谱驱虫药伊维菌素(ivermetin)每天服μug/kg,连续天,治愈率近%。
(二)异位蛔虫病及并发症的治疗
胆道蛔虫病以解痉止痛,驱虫、抗炎治疗为主;蛔虫性肠梗阻可服豆油或花生油,蛔虫团松解后再驱虫治疗.如无效应及时手术治疗。阑尾蛔虫病、急性化脓胆管炎、肝脓肿、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均需及早外科治疗。
预防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广泛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未洗净的蔬菜、瓜果。在学校、托幼机构实行普查普治。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利于控制蛔虫病。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诊断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chuc.com/dzyy/6258.html